隐匿性抑郁症

黎石放医生 发布于2019-09-05 19:40 阅读量6820

本文由黎石放原创

原创: 黎石放

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典型的案例。

有一39岁男性患者,硕士研究生学历,是某知名企业的程序员,因为腰痛,1年前在我市多家医院诊断为“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经相关治疗未见好转;后在某民间正骨师傅那里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经推拿治疗亦未见效果;后经人介绍到香港某“正骨大师”那里进行手法正骨治疗,自觉开始治疗的几次效果良好,腰痛有缓解,但接下来症状反而加重,自认为是“大师”手法运用过度,导致腰椎间盘又凸向了另外一边;后又到数个“名老中医”处就诊,有说是肾虚的,有说是瘀血的,还有说是有风的,经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1月前,患者经人介绍,特从惠州过来诊治,听其详细叙述就诊经过后——

问:你除了腰痛还有什么不舒服没有?

答:有啊,肩部也觉得酸酸的,小腹部有时候发凉,有时候会出虚汗,还会手发抖,两只脚经常觉得很软,人很没劲,感觉很虚弱。

问:有没有心烦、胸闷、容易冲动的情况?

答:有。经常觉得心很烦,偶尔会有胸闷。经常很容易冲动,别人惹了我就想发脾气。

问:有没有心情很不好,情绪很低落的感觉啊?

答:心情当然不好啦,得了病到处治不好,心情肯定不好的。情绪低落还不觉得。

问:你睡眠怎么样?会不会早上很早醒来就睡不着啊。

答:有早醒,一般6点左右就醒来了,再也不会入睡。

问:你发病一年多来体重有没有减轻?

答:心情不好,胃口也不好,体重减了十几斤。

问:你觉得你的病会影响到你的生活和工作吗?

答:有影响,现在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对工作没有热情,很想放个长假休息一段时间。

给他做了一下体格检查,没有发现他的脊柱关节有什么异常,未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阳性体征。

详细看了他在外院做的腰椎CT、腰椎MR未提示明显异常;肝肾功能、甲功等生化指标未见异常。

考虑到他属于那种高素质人才,我很坦率地和他说你得的是抑郁症。我是真心认为他会接受我的判断,而且很期望他会因为明确诊断而露出喜悦之情。可我很快就失望了,他马上质问道:“医生我是腰痛,怎么会是抑郁症,我一点都不抑郁,你没有搞错吧?!”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其他患者在排队,既然他不接受我的看法,我本可以说”要不你找其他医生看看?”

可我一直都自认为是比较负责任的医生,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他的病情详细地分析给他听,让他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国内很多精神或心理科挂号的时候都要加个心理咨询费真是有道理的)

我只好耐心地、一点一滴地给他讲解抑郁症,尤其是隐匿性抑郁症的一些特点,并对他的症状进行分析。

可现实是残酷的,他根本无法接受我的说法,固执和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表露无遗。

我感觉我前面坐着的是一头愤怒而不可理喻的雄狮,他受不了任何激惹,他随时可能爆发,随时可能站起来给我一拳。

我只好尽量安抚他的情绪,尽量化解他心中的“不满”,努力地寻找转圜的余地。

得益于多年的从业经验,我迅速转变了自己的角色,犹如一名训练有素的驯兽师般,引导着他的情绪。

我耳边又回响起某位“大师”的至理名言:“忽悠是一种良好的沟通”。嗯,不错,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太坦率、太较真,只能顺着听众的心思。

兜了一大圈,我说我那只是根据你的症状推断,当然也不一定是百分百正确.........要不,你就先开点中药吃吃,不行再说,也可以找其他医生再看看。我尽力了,只想尽快把他支走,毕竟他已经占用了太多时间,其他排队患者已经很不耐烦了。

他拿了我开的方子就走了,没有缴费取药,也没再回来。

这是一个高度疑似隐匿性郁抑症的患者(因为他没有接受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观察,无法确诊),但我估计,随着病情的发展,他情绪障碍的症状最终会显山露水的。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工作中有太多类似患者是因为各种躯体不适来求诊的,他们有的人是头痛、头晕;有的人是腰酸背痛;有的人突出表现为心慌、胸闷、胃痛;有些人是因为阳痿、早泄;更多的是以乏力为主要表现,伴有各种各样说不尽、道不完的不舒服,而情绪问题并不是最突出的。

他们四处求医,久治不愈,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却无法明确诊断;吃了各种各样的药却未见好转,痛苦不堪。

当你问他(她):“有没有情绪低落啊、伤感啊、容易激动啊之类的症状”时,他们往往会回答:“不会啊,我觉得我心情挺好的”,或者“有一点吧,但是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才影响了我的情绪,如果没有胃(或者其他方面)不舒服,我想我的情绪会很好!”

抑郁症,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可真正认识的人却不多,哪怕很多临床医生。据统计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

隐匿性抑郁症,恐怕大家听得就比较少了,虽然在专科医生眼里这个病诊断起来并不难,但它确是一个误诊率极高的病种,因为大多数此类患者一开始并不会求助于精神心理科医生。

他们往往会因为肠胃不舒服看消化科;因为胸闷、心悸看心血管科;因为头晕、头痛看神经内科;因为周身酸痛看骨科.......

当然也有不少患者朋友求助于中医,尤其是当他们在相关科室治了很久都没有明显效果的时候。

因为乏力、虚弱感,他们会说:“医生我觉得我很虚,全是上下没有半点力气、很冷,头也晕,气血不足,你给我开点补药吧!!”

好在黎医生因为特殊的机缘,曾经专门学习过精神病学,相对来说对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之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比其他非专科医生要“专业”多了。所以能像火眼金睛一样把深深隐匿的疾病本质揪出来。

但,可悲的是,当我跟他(她)说:“其实你这是得了抑郁症”,接受我这个诊断的患者却不很多。

他们觉得自己不“抑郁”,“我心情不好是因为自己身体不舒服,而不是抑郁”,这是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如果我坚持自己的判断,苦口婆心地想“说服”他(她),往往是徒劳的,他们根本无法接受我的判断,只会认为我的医术太差了,明明是腰痛(或者头晕、心悸之类的情况)怎么跟抑郁扯上边了?!或许,他(她)心里会暗骂一句:“你TM才抑郁呢!”

这种情况即使我开了药,他们都不会去缴费取药的,有些极端的甚至会嘴里嘟哝一句,转身就走了。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所以,有时候我宁愿不说的,说了反而帮不了他(她)。但是,当发现我给他(她)开的是抗抑郁药的时候,有部分患者也是选择不吃的。(他们会把每种药的说明书仔细地看上好几遍,尤其对有关不良反应、副作用的内容特别敏感,这也反映了抑郁症患者朋友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隐匿性抑郁症,为什么叫隐匿,就是一开始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多数表现为躯体的疼痛、发麻、发冷、发热等等不适,而不是以情绪障碍为首发症状,我们的专业术语叫做精神心理因素的躯体化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会掩盖疾病的本质,误导患者及临床医生,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病情的发展,抑郁症的真实面目就会逐渐显现出来,一切就显山露水了.......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谢谢阅读,认可我的朋友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