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湿"

程宏辉医生 发布于2023-10-06 11:18 阅读量3454

本文由程宏辉原创

"湿"和"气"可以说是看中医几乎绕不开的概念或者说名词。常常有患者看完病后问我:"医生,我有湿吗”,这说明两个问题,一就是我们受到了一定中医文化的熏陶,知道有"湿"这么个情况,另一方面又说明我们对"湿"并不了解,判断不了是否有湿。

我之所以要谈湿,是因为近年来,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湿”实际上是阳虚的结果,有一点中医基础的人都知道,中医讲水饮痰湿,湿聚成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在临床上常有“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说法,还有湿浊不化的说法,湿为无形。这就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把握,因为无形,看不到,摸不着,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湿邪致病造成的症状来判断是否有湿。

中医讲湿邪致病有以下特性: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湿性重着,湿遏阳气。我们想像一下连续下雨的天,粘糊糊丶潮糊糊的场景就能理解湿之特性之一二了,如果我们淋雨了,全身困重,这也是湿的特性,水往下流,湿邪也有往下的趋势,但在临床实际中,我们也会发现湿滞于上而不在下的情形,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又得从中医湿的流通排泄谈起,中医认为三焦经为水火通调之道,肺主宣发通调水道,而脾主运化,运化水湿;肾主水。所以从这些来看,湿的产生丶停留异常与这些脏腑功能相关,特别与三焦经的通利与否高度相关。 

为什么我说湿与阳虚是一体的呢,我们中医讲温阳化湿,湿为阴邪,本身是寒性的丶阴性的,不可能是阴虚情况下产生的!第二呢,我们讲脾虚湿滞,实际上主要讲脾阳虚,脾气虚主要讲的是脾运化食物的功能。第三呢就是我们有些人说我很虚,但很爱上火,这个火的产生,实际是阳气虚湿邪阻滞了气机,导致局部能量的异常聚集。比喻一潭死水,时间长了发酵发臭发热一样,只有让水流动起来,热就没有了,这或许也是三焦经是水火通调之道的原因之一吧

从目前高发的一些代谢疾病来看,糖尿病丶高血压丶高血脂丶高尿酸丶高体重,均与湿有关,如果人体阳气正常,能够进行正常新陈代谢,排湿正常,就不会有血糖丶血脂丶血压高。为什么年青时,我们天天吃鸡蛋,血脂不高呢,说白了,就是我们阳气虚了,脏器功能减弱了,垃圾排不出了!时间长了,就会堆集成饮成痰而出现各种问题!

那么到底怎么样来判断我们是否有湿呢,国医大师伍炳彩提出湿病七辨,我们老百姓主要可以从临床症状及自我感觉来判断,口粘不粘,大便粘不粘,全身困重不困重,下半身出汗且凉,有阳气不足的表现,如面黄有浮肿或虚浮之家,小便混浊不混浊等,均可作为我们判断有湿的指标。当然如果是专业人士,还可以通过舌脉来判断。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