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的"要素"诊断

程宏辉医生 发布于2022-08-01 20:23 阅读量2508

本文由程宏辉原创

            为什么我要谈中医的要素诊断呢,因为不止一次,有患者认为我看病快,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有的病可能我看得多,见得多,只要符合我心中的要素,立马就能形成诊断,这实际是大量经验形成的结果。

        我打一个比方,一个男孩子可以到食堂找他女朋友,他可能扫一眼就找出来了!换另外一个人找,可能要对来对去,看眼睛丶鼻子丶身高……符合不符合,最后才确定!这就好比我们看病,本来由于经验,我一眼就看出来,可患者非要求你装模作样,看10分或15分钟,如果以时间来收挂号费,估计很多人又希望医生快且诊断准确最好!

          在普通老百姓心中望闻问切是中医看病的必须过程,是中医诊断的四要素,但实际上是不是每一个诊断必须四要素都必须具备呢?答案肯定不是,中医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意思是说神医往往看一下病人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扁鹊就是一个例子,他只是看一下,就知道病在哪一个层次!

        中医看病实际上是一个识模丶建模的过程。好的中医大脑里会有一个疾病的多个要素与方的对应模型,只要要素一对上,就可以用一个对应的方案来治疗。就好比人脸识别,只要几个关键部位对上,基本可以确定是某一个人一样,当然如果把握不大,可再加其他要素来进一步明确。

        我们中医有一个模式,叫方证模式,意思说你要用一个方,必须要满足几个诊断要素,只要要素符合,就可以直接用方。还有方脉模式,意思是只要摸到这样的脉象,就可以直接用这个方。就好比西医检测血糖高,就直接降糖,不管你的症状有多少一样。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已经摸索出很多脾胃病的方证要素。比喻腹胀的病人,只要舌苔黄腻,脉弦滑,大便拉不干净,直接用半夏泻心汤就可以。患者其他的,如口苦口干,恶心,面油或长痘,睡眠不好,这些就不必一一去问,往往用方即有效。

      当然对于疑难病或未见过的病就得采集多方面的要素,运用一定的诊断程序进行辨证。就好比你没见过的人,你肯定要仔细对照,才能确定他是谁。如果天天见,你瞄一眼就知道是谁。         

      我擅长脉诊,因此我要求自己在脉诊这个要素上尽可能多花时间,因此在门诊碰到有些病人半天表达不了自己的情况时,我往往直接通过脉诊进行诊断。有些病患者往往自己不知道,但通过脉诊确诊。比喻曾有一个患者就诊,反复强调自己腹痛,可通过脉诊,我认为她是泌尿系感染,后来检查果然是泌尿系感染。

      总的来讲,中医诊断是要素诊断,这些要素根据医者的经验及擅长不同而不同,比喻一个长期研究胃炎脉诊的人,可能一摸脉,患者的情况就清楚,这时他可能连舌象都不看,问都不问就开方了。这时他的诊断要素就是脉。

      当然。如果时间足够,医者与患者进行足够丶有效的沟通,加强互信及了能,肯定有益于疾病的恢复。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