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为什么容易湿热

程宏辉医生 发布于2018-07-14 00:31 阅读量8562

本文由程宏辉原创

很多脾胃病患者去找中医就诊时,常常被说脾胃有湿热,那么问题来了:

1、什么叫湿热

有中医文化底蕴或了解中医的人对湿热还能理解。如果平时对中医不了解的人,可就苦逼了!湿热!湿热!到底什么玩意儿呀

       要了解湿热,就得对湿与热这两个病因了解。湿实际好理解,湿是无形的水,或者说是看不见的水,所以经常称"水湿",湿有粘滞丶重着的特征,因此中医将有这类特征的病性定义为湿,如湿疹,有渗水出来,在潮湿季节易发作,中医就认为有湿;再如大便排出不畅丶粘滞不爽,不成形(粪便里水份太多),中医认为是湿。

        湿滞胃肠有几个特点:

1、口味淡;2、不喜饮水,即使口干也不想饮水;3、腹部闷重有坠,注意不是气胀;4丶大便粘且不成形,甚至粘滞不爽;

      说完湿,再来说热,热就好理解了,具有发热丶发红丶向上特征,也叫上火。比喻吃辛辣食物,出现口腔溃疡、脸上长红色痘痘丶喉咙痛这就是上火。火与热只是程度不同,中医讲风寒暑湿燥火(热),火热算一邪。

      把湿与热搞懂了,再来理解湿热就容易了。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2丶脾胃湿热的表现

    表现为口干口苦,脘腹胀闷不适,小便黄赤,大便粘滞不爽,且肛门有灼热感,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3、脾胃为什么易湿热

      中医认为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运湿化湿,就好比人体排水系统的枢纽。如果脾虚了,湿就排不出去,容易湿滞;反过来如果湿重了,加重排水系统的工作负荷,则容易伤脾;所以人体的湿主要与脾有关;脾一病则易生湿留湿。脾喜燥恶湿,胃则喜润恶燥,胃易生热。湿邪久蕴则易化热形成湿热;脾寒胃热则易湿与热合而形成湿热之邪。

4、脾胃湿热怎么办

除了找中医开方吃药外,还能做什么?当然首先是饮食,酒丶辛辣丶油腻之品长期吃易生湿热,要尽量减少。甜品易生湿,要少吃;牛羊肉等腥燥之品要少吃。其次就是食疗,可以用土茯苓丶茵陈丶布渣叶丶鸡蛋花等煲汤。可清热化湿;再次要注意脾虚湿盛之人,要温补,不要大补,要缓补,否则易助湿生热变成湿热。最后要注意情绪,五志过极容易化火,湿与火结则成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