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来胀去,怎么办

程宏辉医生 发布于2018-03-02 16:40 阅读量7667

本文由程宏辉原创

谈腹胀的中医认识
门诊时由于腹胀就诊的病人不少,有时为上腹胀,有时为下腹胀;胀之于痛,有时更难爱!中医很早就将胀分为二类,一类是腹部有气,腹部鼓起,称胀;一类是腹部平,没有气胀,但有胀的感觉,中医称"痞"。痞是不通之意,有堵闷感。
同时中医根据部位将痞分为胸痞、肠痞、胃痞。其实咽部异物感也是"痞"的一种。中医认为是痰气阻滞于喉所致。那么中医对腹胀到底如何认识的呢?
一、湿热痞胀
这类胀的患者多有口干口苦,口气重,堵胀感明显。有时有胸闷。恶心欲呕。大便粘滞不爽,排出不畅。脸上油多,容易冒豆。治疗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二、气滞痞胀
此类与情绪有关,胀满往往嗳气及放屁后减轻,餐后胀满加重。中医认为是肝气不舒,治疗用柴胡疏肝散。可外用行气中药热敷。
三、虚寒痞胀
这类人怕冷,胃也怕风。口淡,腹部喜按喜揉,大便不成形,面色偏白。中医认为是脾胃虚寒。治疗用温中补虚,以理中丸加减。可用干姜,砂仁泡水喝。
四、瘀血痞胀
表现为腹平,但自觉胀,放屁不多,下午及夜晚明显。部位固定。舌暗舌底脉络曲张。脉涩。主要为胃肠道瘀血。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五、食积痞胀
这类人餐后胀,食欲差,打呃明显,有异味,大便夹杂未消化食物或散块状。治疗用健胃消食,用保和丸。可用焦三仙打粉口服。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