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新思路!基于肠道菌群干预自闭症

黄从付医生 发布于2022-03-04 16:10 阅读量1439

本文由黄从付原创


       儿童自闭症(也叫孤独症谱系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一般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语言障碍突出,行为刻板,智力异常,感觉异常;容易伴随其他常见行为,如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主要是心理方面的问题。

       由于自闭症儿童病因不明,结合现在文献,以下三方面因素需要引起重视:一、饮食因素:自闭症儿童明显存在挑食、偏食的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中发现脱硫弧菌和普通拟杆菌增加,并且与自闭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二、环境因素:环境毒素暴露是孤独症致病的重要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对人体来说是一道重要的解毒屏障,而自闭症儿童肠道菌群解毒功能的降低,可以导致其对环境毒素暴露更敏感,毒素蓄积进入血液,损伤细胞的线粒体功能,进而导致孤独症的相关症状;患儿体内的解毒酶越少,线粒体功能紊乱的标志物检出越多,患儿表现出的孤独症症状越严重,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团队将上述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三、过敏因素:近年诸多研究发现,多数自闭症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过敏,如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湿疹等,尤其是食物过敏与自闭症存在明显相关性,食物过敏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髓鞘发育不良,主要表现有多发性抽动,包括眨眼睛、怂鼻子、张嘴、清嗓子,或者鼓肚子、动肩、拧脖子,甚至抽动,自闭症儿童多见上述表现;过敏儿童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在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丰度下降,与自闭症儿童相似。

自闭症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紊乱,后者可能导致菌群代谢产物异常产生,一方面通过肠-脑轴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肠道微生物群的破坏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焦虑、抑郁、自闭症、精神分裂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另一方面,影响线粒体功能:肠道菌群改变可影响遗传表型导致线粒体DNA(mtDNA)的突变,后者与自闭症谱系障碍发生有关。2019年5月30日,美国著名学术期刊Cell发表题为“Human Gut Microbiota fro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romote Behavioral Symptoms in Mice”的研究论文,文章证实自闭症患者来源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无菌小鼠及其后代会出现自闭症的核心行为学表型,还会导致小鼠大脑中自闭症相关基因的可变剪接出现异常。而许多自闭症儿童通常伴随便秘、口臭、腹胀、腹泻、腹痛、挑食、偏食等肠道症状,也说明肠道菌群失调影响了自闭症儿童。

       一项包含150多篇关于自闭症和肠道细菌的论文综述发现:肠道微生物和自闭症行为之间存在联系,恢复肠道细菌的健康平衡或能有效减缓自闭症的症状!目前可以通过肠道微生态检测,分析肠道内8800+种微生物组成的菌群全面评估孩子的肠道健康及营养情况,根据个性化的检测结果制定精准调理方案,指导饮食调整,给予维生素、益生菌和膳食纤维补充等,从而改善自闭症孩子的健康情况。本人对自闭症及生长发育迟缓儿童开展上述处理措施,结合抗过敏、雾化等治疗手段,多例儿童康复训练效果明显提高,便秘改善,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咳嗽症状明显减少,得到家长朋友们的好评。下面是一例自闭症儿童肠道菌群的检测报告及益生菌改善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研究报告。

 image.png

image.png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