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常见儿童传染病

黄从付医生 发布于2018-09-27 10:54 阅读量7352

本文转载自搜狐网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特别是在北方,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多喝水、多休息

  病征: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从感染病毒到发生症状,潜伏期可以是数小时~2天。绝大多数患儿发病突然,先是出现发冷、寒颤等症状,随后发烧,体温升高至摄氏39℃以上,持续3~5天,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疲倦、咽干、咽痛、咳嗽、咳痰、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疾病症状。

  治疗:在治疗上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例如初起流鼻涕、打喷嚏症状较重时,可以吃些治感冒的药;咳嗽、咳痰等症状较重时,可选用祛痰和止咳药物;出现高烧,可吃些退热药。

  居家护理:

  (1)注意多补充水分、多休息;饮食注意营养均衡、易消化,发病前期以清淡为主,通常可在一周内痊愈。

  (2)若发现孩子高热持续不退或退热后体温又上升,同时出现咳嗽、喘息、面色发白或青紫时,就有并发喉炎、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的可能,要立即就医。

   (3)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水痘:多洗手,及时隔离

    病征: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治疗:(1)应予适当护理,特别重视皮肤清洁,避免细菌污染水痘破损处,避免手抓疱疹,防止继发感染。局部痒感不适时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疱疹破碎后宜用1%甲紫(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

  (2)高热时可用退热剂,但应尽量避免用水杨酸制剂(如阿司匹林)。青少年患者可口服阿昔洛韦800mg/次,5次/d,服用5~7天;伐昔洛韦(万乃洛韦)300mg,2次/d,7天;或喷昔洛韦50mg,每8h 1次,7天。对阿昔洛韦耐药者可用膦甲酸400mg/(kg•d)静脉点滴,每8h 1次,直至治愈。对重症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新生儿水痘,亦可早期静脉滴阿昔洛韦(无环鸟苷)、阿糖腺苷、干扰素等。

  (3)瘙痒甚可用抗组氨药物如扑尔敏片4mg/次,3次/日;赛庚啶片,4mg/次,3次/日。

  (4)继发感染时应用抗菌素如:麦地霉素或螺旋霉素等口服。

  (5)重症患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3~6m1,1次/日,连用3~5次。

  (6)继发感染者外用脓疱疹泥膏、汗疱泥膏或莫匹罗星(百多邦)软膏。

  (7)水痘性角膜炎可用0.1%碘苷(疱疹净)眼药水或利巴韦林(病毒唑)。

    居家护理:

(1)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学校教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环境整洁。

(3)疾病流行期间健康儿童应尽量不到公共娱乐场所去玩,也不去病儿家串门,以防接触传染。

   (4)远离传染源:学校、幼儿园发现孩子出现水痘症状应立即通知家长接孩子回家休息,并采取隔离措施。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对接触病人的易感者观察3周。已与患儿有过接触的孩子,可服用板蓝根冲剂,每天一包,连服3—5天,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流行性腮腺炎:少吃酸性食物

  病征:俗称“痄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多发于冬春季节。此病主要是由飞沫传播,接触了患者使用的食物、餐具、玩具等也可发病,儿童患病一次后通常可获得终身免疫。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后,首先出现发热、浑身酸痛、流涕、咽部红肿等症状,1~2天后腮腺肿胀,一般一侧腮腺肿痛1~2日后另一侧肿。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耳下明显,肿胀处不红、发亮,张口、触压时疼痛。发热在3~5日后可退去,腮腺肿胀约1~2周后消退。

  治疗:无并发症的儿童无需就医,只需在家中隔离护理,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若发现孩子高热不退、呕吐频繁、头痛、精神痿糜、嗜睡,要警惕并发脑膜脑炎,需及时送医院诊治。

  居家护理:

  (1)宜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

  (2)不要给儿童吃酸性食物,因为酸性食物可加重疼痛。

  (3)用冷毛巾挤干水后轻轻地贴在肿胀的部位,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手足口病:留心观察 及时就医

  病征: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治疗:本病经1周后可自愈,一般对症治疗,可应用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等。中药大青叶、夏枯草或导赤散加减。

  护理:

  1.父母应该注意: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

  (2)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2.幼儿园及小学等机构的预防措施

  (1)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消毒的必备品:碘酊、消毒棉球等。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早发现、早诊治

    病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治疗:(1)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应该注意多休息,多饮水,进清淡饮食,适当补充营养及静脉补液。

 (3)营养支持治疗、抗流感病毒治疗:如奥塞米韦(奥司他韦)、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等。

    护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

 (2)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平时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营养。

 (3)远离传染源:

1)发现疫情时,人们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对鸡肉等食物应彻底煮熟,不吃生的或半熟的动物食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2)对于密切接触者可以试用口服抗流感病毒药物如金刚烷胺、奥塞米韦等进行预防。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