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精瘦”不是福!对抗肌少症 请您这样做!

白晓苏医生 发布于2021-02-27 00:19 阅读量7210

本文由白晓苏原创

专家简介:白晓苏,博士,主任医师 ,现任龙华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内分泌科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科普专委会 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内分泌代谢用药专家委员会 委员;广东省慢病防控委员会 常务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 副会长;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内分泌代谢疾病 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学会第五届内分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第四届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深圳市医师协学会内分泌与代谢医师分会理事。

  在老年人中广为流传着一句话叫

  “有钱难买老来瘦”,

  大家对此深信不疑,

  认为年龄大瘦一点可以避免“三高”,反而健康。

  是不是真的年纪大了就越瘦越好呢?

  当老年人一味追求瘦,瘦掉肥肉固然是好,若将肌肉也瘦掉就会引发“肌少症”,而这种疾病正在悄悄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隐形危害。

  当你八十岁时,你认为这样是健康?

  不,这才是健康

  年近八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先生

  今天我们来跟大家介绍一种“越瘦越不好”的疾病——肌少症。

  什么是肌少症?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随年龄增加,以骨骼肌质量下降,骨骼肌力量和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综合性退行性,也可用“肌肉衰减综合征”来描述。

  病征

  肌少症的危害有哪些?

  肌肉减少不但会导致肌力减弱,功能障碍,跌倒风险增加,同时还会出现肌肉松弛、皮肤皱褶增多、体重下降、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等一系列负面症状。肌肉减少还可导致和加剧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成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肌少症发生后,老年人的躯体肌肉(尤其是核心肌群)的质量及功能下降,更容易发展到衰弱阶段。肌少症的老人容易发生跌倒,继而发生骨折。骨折后需要住院治疗、手术干预,而住院期间及住院后的制动将使得老年人的肌肉进一步萎缩、躯体功能进一步丧失;且在这期间很容易继发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最终结局就是残障或失能。此外,即使骨折手术成功、术后伤口愈合恢复良好,老人的躯体功能也往往很难再恢复到跌倒前的水平。

  如何预防肌少症?

  肌肉的衰减,跟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失衡是有密切关系的。事实上,老年人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比青壮年时还要高,且更要注重优质蛋白的补充,每公斤体重每天1.2克是比较理想的补充量。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畜禽类、鱼类、蛋类和豆类等。同时多吃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加强消化、补充维生素,将补充维生素D作为老年肌少症的辅助治疗方法,可减少跌倒和骨折的发生。

  建议对于肌肉质量丢失和肌肉功能减弱的老年人,在控制总脂肪摄入量的前提下,应增加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油、海产品等食物摄入。多食深色蔬菜、水果,如菠菜、番茄、蓝莓等,含有较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帮助老年人维持内环境稳定和线粒体功能,从而预防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

  

  除了营养干预外,还可增加抗阻力运动。人的肌肉长期缺少一定强度的必要锻炼,都会出现废用性萎缩。所以,即使上了年纪,也应保持适当的锻炼,一方面避免废用性萎缩,另一方面可助保持较敏捷的反应和良好的平衡能力,防止摔倒。除了散步,适合老年人锻炼的方式还有太极拳、俯卧撑、哑铃、杠铃、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拉弹力带等项目。太极拳融合了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控制力的训练,尤其是下肢肌力训练,需要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在各个方向上做向心运动或是离心运动,无论是向心运动还是离心运动都可以显著地增加肌力,被认为是预防跌倒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