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心衰”风险,比如“三高”者,预防可以避免

王湘医生 发布于2022-11-21 14:48 阅读量3584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zMjI0MTYyNg==&mid=2247483835&idx=1&sn=e72451201a46e308a0b3394450

2022年4月,美国最新版《心衰患者管理指南》发布,明确提出心衰发展四阶段:心衰风险期(A期)、心衰前期(B期)、症状性心衰(C期)、晚期心衰(D期)。对于已经出现症状或更晚期的心衰患者,绝大多数难以自理生活,早已就医甚至住院了,或长期服药或安装起搏器,更严重者是要心脏移植的;但这并非本文讨论的重点~~

清晰记得半年前的一个傍晚的一通电话,“湘主任,我儿子这几天胸闷,越来越没有力气,都走不了路了,可是我们挂不到您明天的号啊,想请您帮帮忙啊……”电话那头均匀的语速却掩盖不住焦急的情绪,打电话的是我曾经为其手术置换二尖瓣的一个60多岁的渔民阿叔,他的儿子以前也在门诊检查,简单询问后我判断他是心衰急性发作了,安排他立刻急诊住院,第二天上午去心衰病房探望他时,就说前几天如何如何严重,经过一晚上药物处理,排了不少尿,竟感觉好多了……。其实就是利尿和电解质平衡治疗,这是心衰的基础治疗措施。

后来确诊是“扩张性心肌病”,做父亲的懊恼不已,总觉得是自己遗传给了儿子,其实心衰是一种慢性疾病,发病原因尽管包括家族性或遗传性心肌病、淀粉样变性、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暴露于心脏毒性药物如化疗或其他药物,但其最常见的病因是心脏动脉狭窄、心脏病发作史、高血压和瓣膜性心脏病等。有时候,一家人因为生活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生活习惯,极有可能感染相同的细菌、病毒等,也可能会得相同的病,不一定是遗传所致的。

作为普通的民众,我们对心衰这种较为普遍的心脏疾患能做什么呢?其实也只有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心衰风险期(A期)有风险但无症状,有结构性心脏病或血液测试提示心肌损伤,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和肥胖、接触可能损害心脏的药物或治疗药物(即化疗药物),或有心衰遗传风险。心衰前期(B期)无心衰的症状,但心脏彩超检查和血液肌钙蛋白、脑钠肽化验会有提示。由此可见,具有心衰风险的人群数目巨大,而人们可以通过优化“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控制和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对心衰进行一级预防

普通民众完全可以管理好心衰风险期(A期)和心衰前期(B期),实现减少或隔离心衰的目的,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直接引起心衰的诱发因素中,感染是最最最大的罪魁祸首,比如感冒、肺炎、龋齿、牙龈炎等,因此预防心衰同时必须预防感染

阿叔的儿子后来规律复查,坚持服药,自己还开了个小货店,现在正筹备要搬离生活几十年的海边渔村呢,只愿他能照顾好自己。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