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便秘小常识
原因
每个人的排便规律都可不同。一般正常的排便规律从每天1至2次到每周3至4次不等,孩子就算三天才排便一次,只要大便性状软、粗细中等,就无需担心便秘的问题。反之,有的孩子就算每天排便,但大便干硬;有些孩子每日排便,但只排“小硬球”,通常还有未排尽大便积在肠内,也应考虑便秘的可能。
便秘的起因很多:包括饮食、疾病、饮水过少、如厕训练时发生的“马桶恐惧”、因为一些原因而刻意忍便或排斥公共厕所等。有些孩子会由于某些引起压力的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婚或离世等)而出现慢性便秘。肠道手术后或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或脊柱裂)可引起便秘或排便失禁,但所占比例不高。
各种因素导致孩子排便不畅或主动忍便时,粪便就会在直肠里储积,甚至返回结肠,由此“恶性”循环就开始了。结肠的任务是在粪便排出前将其水分吸收,因此粪便在结肠停留的时间越长,水分就丢失的越多,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干硬粗大,以至难以排出。粗大干硬的大便会使结肠扩张,使结肠肌肉变松弛并影响感受便意的神经感受器的功能。结肠蠕动推动并排出干结大便时可引起疼痛,因此孩子会继续忍便,表现出舞步式走路、踮脚走路,交叉双腿、面部怪异表情等。最终,直肠和结肠下半段里的大便越积越多,直肠的感受神经敏感下降,肛门括约肌的自主控制能力下降,结肠上段的较软的大便可顺干便的边缘处漏出,污染内裤。
治疗
1.清空结肠和直肠储积的硬便。 根据孩子的年龄与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大便软化剂、缓泻剂和灌肠剂。
2.帮助孩子形成排便规律。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同时在医生指导下继续使用大便软化剂一段时间,因为结肠肌肉松弛、结肠扩张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
3.在孩子建立一定的排便规律后,逐步减少大便软化剂的使用。
4.饮食调整与锻炼。摄入足够的水分和纤维素,适当限制乳制品;
每天有1小时运动。
病情有时可出现反复,特别是在大便软化剂减量时,有时需要数月甚至1年才能使病情稳定。家长需要耐心,给予孩子鼓励与支持。不要打骂或者指责孩子,特别是在病情出现反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