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近10年来,运动医学发展迅猛,作为占比最高的运动损伤——前交叉韧带/前十字韧带(ACL)损伤,无论从理论还是手术技术都有极大的进步。但是儿童青少年的ACL损伤却一直缺乏业内共识。既往支具保护、免除或限制体育活动等非手术治疗是儿童和青少年ACL损伤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几乎百分百会出现髁间窝骨赘增生、半月板和/或软骨的继发损伤,导致这些未成年人很难重返伤前的运动水平。近日,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小儿骨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小儿创伤与矫形学组联合编写了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前十字韧带损伤诊疗指南(应为国内首次),为医务人员、运动爱好者、ACL损伤患者指明了方向,编者拟用几期的时间来解读这一重磅指南。
首先,给出本指南中推荐强度/证据质量的分级与定义,这样才有利于后续的理解。
问题1:ACL损伤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推荐1:儿童和青少年ACL损伤主要危险因素包括:①女性;②解剖学特征,股骨髁间窝宽度偏窄、胫骨平台矢状位宽度偏小、曲率偏小(更外凸)、过度后倾、髌骨高位(推荐强度及证据等级:1D)
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女性ACL损伤发生率更高,可能与激素水平如17⁃β雌二醇、孕酮和睾酮的浓度较低有关。此外,有研究发现女性运动员在性激素水平较低的排卵期前更容易出现ACL损伤。
问题2:非接触性ACL损伤的机制为何? 推荐2:非接触性损伤过程中膝关节外翻和胫骨内旋是损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荐强度及证据等级:2D)。
有研究利用视频分析系统揭示非接触性损伤的过程:在足部与地面接触后的前40ms,突然发生膝关节外翻和胫骨内旋,而后在ACL撕裂后,发生胫骨外旋。这表明膝关节外翻施加了外侧压缩载荷,由于胫骨外侧平台的后倾角,胫骨随之发生前移和内旋,最终导致ACL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