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前交叉韧带全内重建?

尤田医生 发布于2024-11-26 16:43 阅读量2453

本文由尤田原创

关节镜下ACL重建是主流的手术方式,但传统重建方式(即全长胫骨隧道ACL重建)存在移植物要求高(长度和直径)、骨质损伤大、内固定不牢固等技术缺陷。ACL全内重建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该技术最早由Morgan等于1995年提出,因移植物的引入和固定完全在膝关节腔内进行而被命名为“全内技术(All-inside Reconstruction)”。


区别于传统重建,ACL全内重建的两个主要特征是采用双侧半长骨隧道和绳襻钛板悬吊固定,理论上具有降低手术创伤、节省肌腱、保留骨量和增强固定强度的优势,被认为是目前最符合国人解剖特点和重建需求的ACL重建术式之一。


ACL全内重建作为一种高新技术,需要特殊的手术工具(倒打钻),有一定的技术壁垒,目前仅在少数医院开展。


通过关节外的开关,可调控刀刃的方向,从而将直径3.5mm的小钻头变身成为9mm的大钻头。


将倒打钻向关节外扩钻2.5cm,给移植物留出5mm的冗余长度。


粗隧道制备完成后,需将倒打钻返回到关节内,关节镜直视下,确认钻头变身为初始的小钻头状态,才能将其撤出。


在ACL全内重建术中,对于移植物的编织方法也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于传统肌腱的简单编织缝合不同,由于全内移植物两端均使用悬吊固定,因此需要采用埋结编织法,但笔者更喜欢一种杂交改良的埋结编织法(Raul Mayr, KSSTA)。



上述的C法就是作者改良的埋结编织缝合法


测试表明,这种方法不仅缝合速度超快,而且生物力学超强


按这种方法,将自体腘绳肌腱编织成直径9mm,长度6.5cm的移植物


手术的原理图如上所示



最终,掌握了这些独特的工具和技术,才能做好一台ACL全内重建,等长性和包容性测试都非常完美。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