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常有病人在做胃肠镜检查或者CT检查时,无意中发现自己患了胃肠道间质瘤。病患常常怀着焦虑的心情问:大夫,我的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需要做手术吗?
其实,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率是每1~2/10万人,常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以55~65岁为多发,年龄小于2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小于20%,男性和女性发病率相当。其中胃是最为好发的部位,占55.6%。
在疾病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病人会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等表现,约1/3的患者没有临床表现,常常因体检或者其他疾病检查时无意中发现。
病理活检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但因为胃肠道间质瘤往往生长在粘膜下层,取得活检并不容易。因此,目前主要通过腹部CT、核磁共振或者超声内镜来诊断。
跟其他胃肠道的肿瘤不同,胃肠道间质瘤不能单纯分为“良性”或“恶性”,根据复发转移的风险程度,将其分为“极低风险”、“低风险”、“中等风险”及“高风险”四个等级。其分级标准如下:
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首选的治疗方式。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后,医生会根据病情将病人分为两个组:“可手术切除”跟“不可手术切除”。我们重点来谈谈“不可切除”的一些细节。
如果肿瘤过大、肿瘤侵犯其他器官、有其他器官转移或者手术切除可能会导致器官功能丧失等情况下,医生会把这类病人分到“不可手术切除”组里。此时,需要对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分析,了解基因突变的详细情况,给予术前的新辅助靶向治疗。
此后,每2~3个月进行复查,如果肿瘤能缩小到“可手术切除”的标准,则对肿瘤采取切除的措施。
因为绝大多数的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都比癌症手术要简单,因此,多数患者都可以接受微创的手术治疗方式,对于一些微小的胃、结肠间质瘤,可以使用胃肠镜下切除。而体积较大的肿瘤,也可以采用腹腔镜技术或者机器人技术来切除,术后创伤小,恢复较快。
术后根据我们前面说到的复发转移的风险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后续的口服靶向药物治疗。
总体来说,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是较好的,规范治疗的前提下,许多病人术后能实现长期生存,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胃肠道间质瘤能像“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被纳入到慢性疾病的管理过程中。
所以,胃肠道间质瘤并不可怕,我们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治疗,一定能战胜这个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