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病发展到晚期,患者十分遭罪,比如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看似人畜无害,可晚期甚至有人会大小便失禁,而医学对此束手无策。自人类认识到慢性病这种特殊性就知道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翻阅这些年脊柱关节病的诊断研究历史,单是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医学家,在脊柱关节病的早期诊断方面贡献了毕生精力,一辈子专注于研究。这还没看到其他医学科学家们的心血。他们善于钻研、总结。
对于脊柱关节病的诊断问题,全世界都在持续研究、修订:
1961年开始有罗马标准—强直性脊柱炎;
1966年纽约标准—改进的强直性脊柱炎;
1977年Calin等提出炎性腰背痛标准;
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强直性脊柱炎;
20世纪70-80年代—脊柱关节病以及血清阴性SpA等名词,以识别临床上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具有AS的部分特征,但又未能满足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的患者;
1990年法国Amor标准和91年ESSG标准—炎性腰背痛、非对称的寡关节炎;
2002年国内的汕头标准
2003年ASAS成立;
2004年EULAR首届ASAS研讨会;
2005年EULAR年会首次推出—脊柱关节炎,强调该组疾病的炎症特征和主要病变部位;
2009年公布了ASAS推荐的中轴型SpA分类标准;
2010年发表了外周型SpA分类标准;
2012年有学者提出—放射学中轴型SpA,以区别放射学阴性中轴型SpA;
......
诊断方法还在持续修订更新优化中。
有了早期诊断疾病的办法,可如果患者非要等到脊柱完全融合再来看诊,任你医学科学家有再大的能耐做到疾病极早期诊断的水平,也没用!
这需要由患病高危人群的自我识别,如何自我识别,我们也是一直在摸索,时常总结一些临床经验供参考,希望能被大力推广,让更多的人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自我识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