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胃病的致病“元凶”-幽门螺杆菌

郭海医生 发布于2020-07-07 22:39 阅读量9767

本文由郭海原创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寄居在人的胃粘膜,是导致各种胃病的原因之一。HP 的可以在人体胃内高酸性的环境中生存:HP 一旦感染,很难靠自身的免疫力清除,一般需要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 全球范围内各年龄层次人群中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估计全世界有 50% 的人口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儿童在 10 岁前就被感染,成人感染率在 50 岁之前达顶峰(超过80%)。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以下疾病发生有关

1、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与 HP 感染密切相关;

2、某些胃部以外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跟 HP 感染有关联;

3、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的关系:

①研究表明 80%~90% 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中有 HP 感染,根除 HP 可使胃粘膜炎症消退;

②此外,HP 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这与 HP 本身的性质有关:一方面,因为HP在胃粘膜定植,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粘膜的防御-修复机制;另一方面,HP 感染可增加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

4、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P 感染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但并不是说感染了 HP 就一定会发生胃癌。全球 HP 的感染率非常高,但患胃癌者毕竟是少数;且相当部分的胃癌病人无 HP 感染。

因此,只能说,HP 增加了胃癌的风险,但不一定会引起胃癌,所以,感染了Hp也不必惊慌。

二、感染幽门螺杆菌会有哪些症状?

大部分人群感染HP 后没有症状。只有少部分感染者会表现出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上腹痛、上腹饱胀、嗳气、食欲减低等。

三、幽门螺杆菌的传染路径

HP具有传染性,人是 HP 的唯一传染源,但具体的传染路径尚不清晰,普遍认为是以下两种方式:

①消化道传播,主要是粪口途径传播,多是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水源导致的感染;

②幼年感染,婴幼儿可能通过共用餐具、水杯感染。例如,在经济落后的某些地区,居民在河的上游洗马桶,下游洗菜,就很容易发生粪-口传播。还有的父母喂养婴儿时,喜欢先把食物嚼碎了再喂给孩子,这样也导致 HP 的口-口传播;

③HP 被发现还可能存在于人的唾液、牙菌斑中,或许可以造成自身感染,也可能引起人与人相互之间传播,因此,口对口亲吻也是可以传染的;

④另外,一定要培养孩子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的良好卫生习惯,以便能及时消除牙菌斑,不给 HP 以“藏身”之地。

四、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HP 的感染与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居住条件、职业、水源、饮食等有关;

2、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多于发达国家,农村多于城市,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以池塘水、井水为水源的地区多于使用自来水地区;

3、高盐和盐渍食物对胃黏膜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害,也能增加持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可能性;

4、医护人员也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五、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有两种:侵入性和非侵入性

1、侵入性检查:在内镜检查过程中,通常可通过下列 3 种方法之一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①活检尿素酶检测

②组织学检测

③细菌培养(较少用)

2、非侵入性检查:包括:

①13C 或 14C尿素呼气试验;

②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试验;

③检测血中幽门螺旋杆菌 IgG 抗体。

六、13C或 14C 尿素呼气试验有什么区别?

13C 或 14C尿素呼气试验可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度做半定量评估,克服了由于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呈灶状分布而导致胃镜取样的误差,这两种方法检测 HP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目前国际上推荐呼气试验可以作为 HP 检测的“金标准”:

①14C 为放射性核素,试剂费用低、检测方便,为其优点,但由于有少部分放射性,不适用于小孩和孕妇;

②13C 是稳定的放射性核素,可用于小孩和孕妇,但试剂盒检测费用高。

七、幽门螺杆菌的检查结果怎么看?

1、体检通常采用呼气试验的方法检查人体 HP 感染情况。关于检查结果的数值是否超标,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医院所使用的设备不同,标准值也都不同。且报告单上的数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因为后者受 HP 的数量和毒力两方面的影响。

如果体检发现有 HP 感染,要尽早去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要接受治疗。

2、符合下述三项之一者可判断为 HP 正在感染:

①胃粘膜组织尿素酶、组织切片染色或细菌培养三项中任一项阳性;

②呼气试验阳性;

③HP 抗体检测阳性:血清 HP 抗体检测阳性多提示曾经感染,对于从未治疗者可视为现症感染。

八、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需要进行根除治疗吗?

以前的观点认为有以下情况时,需要做根除HP治疗:

1、 消化性溃疡;

2、 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 MALT) 淋巴瘤;

3、 HP 阳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

4、 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糜烂;

5、 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

6、 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 (PPI);

7、胃癌家族史;

8、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 (NSAIDs) ,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9、证实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情况。

然而,现行的最新指南则表示,凡是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均推荐行根除治疗;

九、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及复查:

1、现行指南推荐的是四联疗法: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 2 种抗菌药 + 铋剂;

2、治疗原则上不要超过 14 天。国内外推荐的疗程为 10 天或 14 天,通常是 14 天方案;

3、 一般 HP 停药结束治疗后至少 4 周后方可复查 HP 是否已被根除,否则药物可能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细菌没彻底杀死但检查不出来;

4、 胃溃疡病人因有潜在恶变危险,无论 HP 是否根除均应进行胃镜复查,同时检查溃疡及 HP;

5、根除治疗结束至少 4 周后进行,首选呼气试验。符合下述三项之一者可判断为 HP 根除:

①13C 或 14 C 呼气试验阴性;

②抽血检查 HP 抗体阴性;

③做胃镜取胃窦、胃体两个部位的胃粘膜化验阴性。

十、幽门螺杆菌治疗期间应注意哪些?

1、一定要注意卫生清洁,勤洗手,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尽量减少外出就餐,特别是在不卫生的餐馆或地摊就餐,这些都是避免幽门螺旋杆菌在根除这里期间重复感染的有效手段;

2、一定不要喝酒,饮酒可能会引起相关抗生素的双硫仑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对于药物的药效发挥来说,喝酒也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根除治疗期间,一定要避免饮酒并且建议戒烟;

3、推荐清淡饮食,勿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保护剂的失效或加大其他药物对于胃黏膜的刺激性,清淡饮食,保持饮食卫生;

4、建议适度运动,保持心情平和,避免压力过大,保证睡眠;

5、如非必要,尽量不要服用刺激胃部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十一、幽门螺杆菌治疗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依从性差,未按时服药、漏服药物;

②细菌耐药也会导致清除 HP 失败;

③治疗前 2 周内服用过抑酸剂,4 周内服用过铋剂、抗菌药物等,都会使疗效打折扣;

④治疗期间没有注意饮食,尤其是治疗期间饮酒。

十二、幽门螺杆菌治疗失败怎么办?

1、 对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应改用补救疗法或替代方案;

2、 有条件者可在治疗前先做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择用药;

3、由于反复治疗后,HP 会越来越耐药,所以对于连续治疗 2 次失败者,建议间隔 3~6 个月之后再行 HP 阳性根除治疗。

十三、幽门螺杆菌成功根除后会再次感染 HP吗?

1、 成年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成功以后,很难再次感染;

2、 成年人根治幽门螺杆菌之后,复发率不超过 0.5%。根据现有的数据,共餐时感染幽门螺杆菌,多发生在幼儿时期;

3、 很多时候,大家认为的复发,多是根本没有根除成功,比如没有规范用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复查,导致患者以为根除了,实际上并没有根除,而一段时间后又出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其实是原来的细菌又活动了,并不是重新感染;

4、 有些患者经 HP 根除治疗后,反而出现了反酸、烧心等症状,其原因这个人同时患有另一种“胃食管反流病”造成的。当 HP 根除后,“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就显现出来了。

十四、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 如果仅仅是幽门螺杆菌阳性,没有任何症状,可以就医由医生评估治疗的必要性,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

2、 如果不治疗或者治疗不成功,也没必要有特殊担心。但要留意自身的症状,有胃部不适尽快就医;

3、 另外就是要注意饮食规律、健康,尽量不吸烟,不饮酒,少吃高盐腌制食品;

4、 由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传染性,尤其是对幼儿有比较大风险,尽量不要与幼儿共用餐具,以免传染。

十五、日常生活中预防 HP 感染及其危害必须从饮食入手,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②要做到喝开水不喝生水、吃熟食不吃生食,牛奶则要在消毒后再饮用;

③有 HP 存在的父母们,一定要避免给孩子口对口喂食,有条件时可以分餐;

④避免去卫生条件没有保障的场所用餐。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