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全名有点啰嗦,消化科临床喜欢简称IBS,是门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IBS患者均因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到医院看病。但各种检查都做了个遍,均提示没有异常,而这些消化道症状却确确实实存在并影响着生活和工作,出现上述这种情况,就要考虑是否患上IBS了。
1、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指的是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又没有形态学及生化学异常的症候群。这个疾病在临床十分常见,2015年Meta分析,中国⼈群 IBS 患病率为 1.0%~16.0%,总体患病率为 6.5%,并且多见中青年人,女性居多。不是大病,却折磨人。
2、IBS常常以慢性腹痛及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表现:
①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多强度不一且周期性加重,以下腹多见,疼痛在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在情绪应激和进食后可加重。
②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③腹泻:一般每日 3~5 次左右,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软便或稀水样,量少。排便通常发生在早晨或饭后。排便前大多会出现下腹绞痛、急迫感及排便不尽或里急后重感。
④便秘:大便干结,可呈小球状,量少,可带较多黏液。
3、IBS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IBS 与功能性消化不良都属于消化科门诊非常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两者虽然在症状表现上有很多重叠,但却是两种独立的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消化不良,是指餐后出现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后者更多出现下腹部症状,如下腹痛、腹泻、以及腹泻便秘交替等症状。两种疾病的诊断与分型各有不同,治疗中均需接受综合的个体化治疗。
4、IBS发病机制是什么呢?
IBS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与多种因素有关。但目前比较被认同的诱因有肠道感染和精神心理障碍。
此外,还有遗传因素、食物因素、药物因素、神经和内分泌因素等,各种+均可引起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运动的高反应性以及内脏感觉异常敏感。
5、 肠道的高敏感性是怎么回事?
经常听到有些人吐槽自己的肠子很“娇气”,比如说,大家吃一样的东西,别人吃完以后啥事没有,可是自己就会腹痛、腹泻;有时情绪紧张时也会出现腹痛、腹胀,排便排气次数增多,但在排便排气后好转。严重时进食或饮水后就会有排便感,且排便多不成形,甚至稀水样便。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注意了,这是肠道高敏性的表现,是由于肠道神经系统以及肠道内分泌细胞功能改变引起的, 对各种生理和非生理刺激的动力反应过强的一种体现。肠道高敏感性是IBS的常见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6、肠道感染后IBS是什么?
肠道被细菌感染后,即使肠道粘膜炎症消退,感染因素被清除,肠镜检查已经完全正常,但是炎症引起的肠道功能异常依然会持续相当长时间,这种情况就是肠道感染后IBS,可能是由于肠道在对抗细菌感染时,免疫系统发生变化有关。
7、IBS会遗传吗?
很多患者从童年开始即有本病,有的患者从青春期开始就患有本征,并有家族史,在同一家庭或家族中,可有多人患本疾病。因此,IBS可能与遗传有关。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患IBS的人,其直系亲属也可有此类症状。
8、IBS会传染吗?
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没有器质上的病变,也没有细菌或者病毒等感染,所以没有传染性,与病人接触以及一起生活都没有问题。
5、IBS会癌变吗?
很多患者对这种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或者便秘非常害怕,认为是绝症癌症,因为这个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往往会走很多弯路,导致病程较长,久治不愈,患者经常会反复做各种检查,到处就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实IBS就是一个功能性疾病,不会恶变。只要按照医生的医嘱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情,坚定必胜的信念,一定会治好的,所以IBS患者不必担心。
9、哪些人容易患IBS?
据调查,IBS患者以中青年居多,18 至 30 岁是高发病人群,50 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其次,发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 1:2。白领、学生、干部高于工人、农民;市患者明显多于农村。目前认为与工作和学习压力过大、生活节奏过快,饮食以及作息不规律等有关,其中一部分患者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症状。
10、如何判断自己患上IBS
IBS主要根据症状来诊断,确诊前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具体诊断可参考国际公认的罗马 IV 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 3 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发作 1 日,伴有以下 2 条或 2 条以上症状:
①与排便相关;
②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③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④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 6 个月, 近 3 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11、有助于确诊IBS的检查有哪些?
虽然IBS为功能性疾病,但是有很多器质性的胃肠病的症状与IBS相似,所以诊断IBS需要一些检查来排除其他的疾病。临床常做的必备检查有:
①血、尿、大便常规,粪便细菌培养;
②血生化、血沉、肝功能;
③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 X 线检查;
④腹部 B 超检查等。
通过这些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方可诊断IBS。
12、诊断IBS需要排除哪些疾病?
IBS的症状较多,个体差异大,需与多种肠道疾病进行仔细鉴别。常见的疾病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慢性痢疾、吸收不良综合征、结肠与直肠的肿瘤、以及消化系统溃疡等。
13、IBS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警惕?
IBS是功能性病变,虽然病程较长,但是多不影响全身健康状况。由于本病的诊断是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之上,在诊疗过程中如果一旦发现以下报警症状需要引起警惕:发热、短期内体重下降、便血或黑便、贫血、腹部包块以及病情在短期内进展明显者,应立即作相关检查,查明是否出现器质性病变以防延误病情。
14、患上IBS之后如何治疗?
IBS 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制订个体化治疗策略,具体包括:
①仔细查找病因,根据病因进行饮食调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积极的体育锻炼等;
②饮食调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近年来进展较大。有些饮食干预措施可能只对特定的个体有益,可以做好记录,避免常见的诱发症状的食物。普适的饮食调节越来越受到关注,主要是去麦胶饮食和低 FODMAP 饮食。(对FODMAP食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资料,也欢迎前来与我探讨)
Tips:并非所有类型FODMAPs饮食都会导致IBS患者产生胃肠道症状。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参考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研究者设计流程,IBS患者经2-8周避免摄入高FODMAPs饮食(这点非常重要),最后再逐一添加FODMAPs不同类型食物,观察自身反应,这样可以找到自己不宜摄入的类型。
③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按照疾病分型,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④心理和行为疗法。
15、IBS患者为何要进行心理行为治疗?
精神因素在IBS这种功能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肠道的功能主要受内脏神经系统调节,精神因素对内脏神经功能影响非常大。同时胃肠道的症状又会反过来影响精神状态,比如因为肠道症状的反复出现而忐忑不安、脾气暴躁,无法集中注意力或作决定,记忆力减退等。如果不重视心理治疗,有可能出现恶性循环。所以IBS患者应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
16、补充益生菌能改善IBS吗 ?
有研究显示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大肠杆菌和乳酸菌明显减少,双歧杆菌的数量也减少。临床给予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制剂治疗后,患者的总体状况、腹胀、腹痛、排便次数及粪便性状均明显改善。因此,补充益生菌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措施。但是,益生菌制剂种类繁多,到底哪些菌种更为合适,以及怎样使用能起到效果,请咨询看诊医生。
17、IBS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据研究显示, IBS的症状发作与饮食有关, 食物的促动力和促胃肠激素分泌作用、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和不良进食习惯等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IBS的患者应注意:
①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②避免过度饮酒及摄入咖啡因。
③注意记录饮食诱发症状的情况,如果某些饮食容易诱发症状,比如高脂饮食,就要限制摄入。
④低 FODMAP 饮食:FODMAP 饮食是那些富含易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多元醇等成分的食物。
⑤如有确定的食物过敏,应避免摄入含有该过敏原成分的食物。
⑥以便秘表现为主的患者,可以多吃膳食纤维高的食物,每日饮食中要有足够的蔬菜、水果,适当增加粗粮的摄入。
18、IBS患者除了饮食之外还要注意什么?
IBS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症状也各不相同, 治疗方案也有很大差异。除饮食调节之外,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体育锻炼是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必须注意的两个方面。只有做到心态平和,按时规律作息,积极参加运动,才能有效促进恢复,防止复发。比如各种球类运动、户外活动、健身锻炼等能够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放松,体质增强,从根本上消除了IBS的病因,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做到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情绪管理,就一定能打败顽固的I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