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

张智翔医生 发布于2024-03-25 16:48 阅读量562

本文由张智翔原创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和食管外的组织损害。包括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或称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占50%,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占40%,Barrett食管(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占10%。

通过十年在门诊和病房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明显增加,约占消化科门诊总数的20-30%。很多患者反复就诊,长期服药,比较痛苦。下面结合我的临床经验,讲一讲对该病的认识。

一、 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烧心、反酸、反胃等。

2.非典型症状:胸痛、上腹部疼痛、恶心。

3.消化道外症状:吞咽困难、胃胀、多涎;因反流物过度反流,刺激咽喉导致咽喉炎,同时亦可有咽部不适,异物感或堵塞感;另有部分患者因反流物吸入气道出现咳嗽哮喘,严重者可导致肺炎以及肺间质纤维化。

严重者可出现出血、食管狭窄。

二、诊断

1.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本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手段。能准确判断有无返流性食管炎及其炎症程度。

2.24h食管pH值测定 通过24h食管pH值监测能准确判断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以及反流程度,为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3.食管压力测定 正常人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与胃内压的比值大于1,可以防止过度反流。当比值小于或等于1时,就容易出现胃食管过度反流。

4.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 疑诊本病者,使用标准剂量PPI,一天两次,治疗1-2周,效果明显,诊断一般成立。

三、治疗

1. 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病,目前认为它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也就是不能完全治愈,因此对治疗的心理预期要适当调整,做好长期与其共存的准备。
2.西药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

①多潘立酮(吗丁啉)常规用法为每次10mg,一天三次,餐前或睡前半小时口服。

②莫沙比利 增强消化道蠕动,减少反流次数及食管酸暴露时间,常规用法为每次5-10mg,一天三次,餐前口服。

③曲美布丁 双向调节消化道运动,常规用法为每次100mg,一天三次,餐前口服。

还有依托比利、红霉素等。

2)抑酸药

1)H2受体拮抗剂(H2RA) 能使24h酸分泌降低50%~70%,但不能有效抑制进食刺激的胃酸分泌,故抑酸作用不是很强,适用于轻中度的食管炎的老年患者。

2)质子泵抑制剂 能产生较H2RA更强更持久的抑酸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症状重的食管炎患者。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等,可酌情选择一种。

3)粘膜保护药物 本类药物应用较多的主要磷酸铝、达喜、法吉酯等,服用后能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保护膜,降低胃酸对粘膜的刺激。

①铝碳酸镁(达喜) 常规用法为每次2片,一天二次,两餐间嚼服,或有症状时服用。

②法吉酯(惠加强) 常规用法为每次2片,一天三次,餐前口服。

③瑞巴派特 常规用法为每次2片,一天三次,餐前口服。

3.用药经验

1)某些对药物不敏感或症状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我们可以考虑联合用药的方法。三联疗法指PPIs +粘膜保护剂+促动力药联合疗法。如使用抑酸剂如达克普隆等、粘膜保护剂如达喜等和动力剂如马丁啉等。

2)可按需治疗,即症状明显时服用一段时间药物,症状缓解时停药,既可节约药费,又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停药时应逐渐停药,如从每日服药改为隔日服药,再改为每周两次服药,逐渐停药。
3)中药治疗效果不错,可以考虑。中医需要辨证论治,大致可分为肝胃(脾)不和、痰湿中阻、(脾)胃虚弱和痰气交阻。常用的中成药有:柴胡疏肝散、香砂平胃、温胆汤和沉香疏郁等。汤药效果更佳。

4)如有心理情绪因素,可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如黛力新,塞乐特等,有时可见奇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