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S(鼻窦内镜手术)只是 CRS(慢性鼻窦炎)整体治疗中的一部分,手术不能切除或改变鼻窦黏膜的炎症本质,持续的术腔护理和综合药物治疗才有可能促进鼻窦黏膜形态与功能的逐渐恢复。
对于 ESS术后的患者,应该制订像慢病管理一样的术后管理策略,包括定期评估、术腔鼻内镜检查、伴发疾病状况的评估及对应的药物和局部处理方案,即所谓个体化治疗。
1.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局部鼻喷剂和全身用药);抗生素、粘膜促排剂、盐水冲洗等。
2. 局部处理:术后鼻窦黏膜的恢复有其自身规律,可分为 3个阶段:术腔清洁阶段、黏膜转归竞争阶段和上皮化阶段。一般来说处理原则和方法为:
(1)术后早期(2~4周)主要针对窦腔积聚的黏液、假膜、结痂或残留填塞物进行清洁处理;
(2)对于形成阻塞的囊泡,需内镜下进行清理;
(3)若有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的粘连,应及时使用明胶海绵或膨胀海绵等材料隔断;
(4)若窦腔黏膜(特别是额隐窝)发生局部水肿或息肉再生,可使用局部放置含糖皮质激素的明胶海绵、糖皮质激素稀释液局部盥洗或窦腔放置糖皮质激素药物缓释支架等方式进行处理;
(5)对于大范围息肉样增生,鼻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以使用切割器予以清除;
(6)对窦口挛缩狭窄或闭塞者,简单的机械性扩张通常无效,应采用瘢痕切除的方式重新开放窦口。
(7)CRS术后经过规范化处理后症状无改善,并伴有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异常者,需考虑修正性手术。
3、关于药物支架
2011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新颖的糠酸莫米松植入式给药系统。通过内窥镜手术植入可吸收性的药物释放支架扩张撑开窦口通道确保通畅,并控释给药,为CRS治疗提供新的途径。临床试验的数据表明,可防止手术后窦口的阻塞,从而改善手术的结果和降低另外的操作和全身性给予类固醇相关不良事件的几率。国内,2017年4月,国内首个全降解鼻窦支架类产品获得产品注册证,目前用于各类鼻窦手术,尤其是复杂、复发性鼻窦炎、额窦炎的处理。(下图左右对比,右侧放入支架)。
4、目前我科已开展相关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