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出现突发的耳闷、耳鸣、部分伴有眩晕,听力检查显示:低频感音神经性聋(听力图如下),临床常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此种“突发性耳聋”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下面总结和探讨下::
1、似乎存在人种或地域差异,比如:在美国指南(AAO-HNSF,2012和2019版)中没有详细描述;中国突发性耳聋指南(2015版),将其归类为突发性耳聋,低频下降型,并给出了指导意见;日本学者有大量的文章探讨此类疾患。德国2004年制定的突发性聋的诊治指南中也提出,30%的突发性聋可以反复发生,主要是低频下降型。(下图来自突发性耳聋指南2015版)
2、 1982年Abe以一个独立疾病“急性低频下降性感音性神经性聋(ALHL)”来命名,至今仍有争议。
3、目前相对公认的定义是:以低频听力下降为主,伴有低音调耳鸣、耳闷胀感或自听增强感的急性临床综合征。
4、诊断标准参考:①急性发病的感音神经性聋,鼓膜正常;②3个低频(125、250和500Hz)纯音听阈之和 ≥70(或100)dBHL,3个高频(2、4 和8kHz)纯音听阈之和≤60 dBHL;③无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明确病因。
5、临床检查常提示:内耳积水。如甘油试验、-SP/AP、前庭功能能评估多有阳性发现;近年发展的3TMRI造影亦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下图来自突发性耳聋指南2015版)
6、大量研究发现:发病基础是内耳积水和免疫机制;年轻人居多,30-40岁是高峰;女性居多;常可双侧发病。劳累、紧张、咖啡、浓茶、高盐饮食、吸烟等是常见诱发因素。
7、复发常见,需要长期随访。
8、新近的文章探讨 巴曲酶在不同类型突聋中的应用,发现,其机制(1)溶栓;(2)增强血液流动性;(3)降低外周血管阻力;(4)减少神经损害。在低频性中应用和意义似乎不大!(巴曲酶在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中华耳科杂志,2018-2)(下图来自突发性耳聋指南2015版)
9、结合各类文献的结果,个人认为治疗上主要是激素、和减轻内耳膜迷路积水的的利尿剂治疗为主。其中高剂量全身激素治疗后,补救以耳内局部应用联合利尿剂似乎更是优选的方案。当然,利尿剂还是巴曲酶还需要更多证据来证明。
10、更多内容可参考之前的文章《急性低频下降型听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