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眩晕疾患很常见,同时眩晕疾患比较复杂、涉及的科室专业也挺多,如耳鼻喉科、神经内科、急诊科、心理科等,因此,眩晕疾患诊疗起来比较繁复、耗时。我自己接触眩晕诊疗也有8年多了,开设专门的眩晕门诊也有三年了。从最初的全部徒手检查到后来慢慢增加专业检测设备、专业检测技术人员;从最初的完全个人兴趣到后来的公众号平台、专病门诊、眩晕小讲堂……这三年眩晕门诊艰难、辛苦,但是又有收获。
回顾2015-1年至2017-12,北大深圳医院耳鼻喉科眩晕门诊共诊疗各类眩晕患者1791例。分别依照中国诊断标准或国际通用诊断标准作为依据,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既往史、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给予临床诊断。
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最为常见,共600例占33.50%;其次是前庭型偏头痛(VM)共385例占21.46%;再次是梅尼埃病(MD)共250例占13.96%;然后是良性复发性眩晕(BRV)130例占7.25%,持续姿势-知觉性头晕(含慢性主观性眩晕(CSD/PPPD)共125例占6.97%;其他占比比较少的有急性前庭综合症25例占1.40%,前庭阵发阵(VP)22例占1.22%,前庭神经炎(VN)21例占1.17%,中枢性眩晕4例 占0.22%。最后还有一部分患者诊断不明,共220例占12.28%。
在诊疗过程中,有些疾患是可以一次确诊的,比如说BPPV,典型的病史加上体位试验就可以确诊;但是更多的疾患需要反复的观察、探究,比如MD,就是要通过反复对比听力变化,来找到诊断的金钥匙。当然,通过不断的复诊考量,医生的诊断也在不断的调整、修正,最终目的就是根据实际的病情提出最正确的诊断、提供更恰当的诊疗。尽管如此,还是有13%的患者没有能够确诊,可以说是不够努力、技术不够精纯,但这也是医学发展的普遍现实问题。
2018尾声了,明年眩晕诊疗、眩晕科普,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