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听力下降的而且单耳佩戴助听器的患友发现在随后的时间里未助听耳的越来越听不清别人说话了,这是为什么呢?
早在1996 年 15 位著名听力学家组成的 Eriksholm 工作组讨论后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听觉剥夺效应(auditory deprivation effect)。定义为由于声学信息的减少导致的听觉功能的逐渐下降。
1、听觉剥夺效应发生的对象
Gelfand发现听觉剥夺效应也可以发生在儿童;Dieroff 发现传导性聋也可导致听觉剥夺效应;一些研究证实听觉剥夺效应也可发生在混合性聋患者的未助听耳。总之 , 听觉剥夺效应可发生在不同年龄 、不同原因所致的听力障碍者。
2、 听觉剥夺效应发生的机制
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双耳持续不等的声刺激是导致听觉剥夺效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Gelfand等认为未助听者在生活中通过提高环境声音的方式,如开大电视机或收音机的音量,使双耳都获得足够可听懂的声音刺激,可避免听觉剥夺效应。但是当患者一侧耳佩戴助听器后,不再需要增大环境的声音,未助听耳不能受到充分的声刺激,其耳蜗传至中枢听觉系统的信号较弱,因此受到助听耳传出信号的压制,久而久之大脑似乎放弃了处理未助听耳传来的信息,以致产生听觉剥夺效应 。
听觉剥夺和刺激的关系,通俗地讲就是“用进废退”。 一旦出现听力损失,中枢听觉系统就已经进入听觉剥夺相关的重塑过程了。持续的“被剥夺”的状态不改变,听觉中枢没有接收到新的刺激,中枢也就不会发展。反之,选配助听器后声音重新传入,先前被“剥夺”的听觉系统信号重新刺激到了听觉中枢,也就重启了听觉系统的应变的能力(可塑性),最终获得“新的听觉”。
3 听觉剥夺效应的发生与听力损失程度的关系
1)目前的研究表明听力损失的程度与听觉剥夺效应的发生存在联系 。听力损失越大,越易发生听觉剥夺效应,一般认为平均听阈小于 35 dB 不易发生。
2)不同的研究者报道的听觉剥夺效应的发生率也有所不同,25%~39 % 不等。
4 、听觉剥夺效应发生的时间
由于前后测试的间期可能为几个月甚至几年, 所以听觉剥夺效应发生的确切时间尚不清。
5、 听觉剥夺效应的恢复及预防
一些双侧对称性耳聋而只单耳佩戴助听器的患者, 在另一只耳也接受助听后原来下降的言语识别率逐渐上升, 甚至可以恢复到起初的水平。这个现象引起了听力学家的注意,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听觉剥夺效应确实可以恢复。Eriksholm工作组将其称作听觉适应(auditory acclimation), 主要指由于声学信息的增加而引起的听觉功能的提高。
并不是所有听觉剥夺效应发生后都能恢复, 所以最好的措施就是预防它的发生。
6、听觉系统的双耳运作方式和常见的干预方式
1)听觉系统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来达到双侧聆听优势:①双耳整合效应;② 头影效应;③ 静噪效应。正常听觉系统的听觉中枢通过比较、处理及融合双耳之间声音的细微强度差(ILD)和时间差(ITD)来区别及定位声源,通过双耳整和效应使双耳在噪声中有更好的辨别力,通过头影效应及静噪效应来改善安静环境及噪声环境中的听觉,最终实现双耳聆听。
2)双耳干预模式及干预优势
对双侧听力下降的患者干预时一定要秉承双侧干预的原则,目前双侧干预的方式有:①双侧验配助听器;②双侧人工耳蜗植入;③一侧植入人工耳蜗,对侧验配助听器的双模刺激(bimodal stimulation)模式。优势:① 可避免迟发性听觉剥夺;②发挥双侧聆听优势,双耳干预时因为双侧聆听优势的部分保留,使双耳干预比单侧干预(单侧佩戴助听器或者单侧植入耳蜗)存在更多优势;③更好的言语识别,尤其是噪声中的言语识别能力;④更好的声源定位能力;⑤更好的语气识别及音乐感知;⑥更好的听觉记忆。
7、对于听觉下降患者指导意见:
1)对双侧耳聋者, 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影响, 建议双耳佩戴助听器。假如患者坚持只戴一只助听器, 则应该鼓励患者双耳隔日或隔周交替使用, 并对听力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言语识别率下降就应佩戴助听器。
2)对高危者采取双耳助听, 不仅可增加言语识别率, 还可抑制听觉剥夺效应的发生,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更重要的在于较好耳听力突然下降后(如突聋、手术后恢复期或永久性听力丧失等)较差耳有足够的言语识别能力承担言语交流的任务。
3)我国现有 2000多万听力障碍患者, 助听器佩戴率仅 1%左右, 而发达国家则达 30%, 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助听器的使用存在一些误区,没有认识到听觉剥夺效应在听力康复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