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过敏是怎么回事?

苏永进医生 发布于2018-07-06 11:39 阅读量7566

本文由苏永进原创

      临床上会发现有一些患友总是抱怨周围好吵、噪音大,待不住,甚至怕吵不敢出门,这些患友是怎么了?其实他们是出现了“听觉过敏”。

      1、听觉过敏指对“正常环境中声音的容忍度降低”或对“常人未感任何危害或者不适的声音作出持续夸张或者不恰当的反应”。典型特征为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产生烦躁、激怒、惊恐等情绪反应。1938 年 Perlman第一次提出“听觉过敏(hyperacusis)”;2002年Jastreboff首次提出“听觉耐受下降”概念,从心理声学角度解释为患者对常人未感到不适的声音产生负面反应(如不适、烦躁、焦虑、害怕、恐惧等),这些负面反应是个体情绪、 心理和生理的综合反应。听觉耐受下降包括听觉过敏, 厌声症(misophonia),恐声症(phonophobia)。

       听觉耐受下降(decreased sound tolerance) 是指对声音的容忍度降低, 或对声音的敏感性增强。它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症状, 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2、听觉过敏的患友,其引起不适的声音强度和频率变化范围较广,从电器的噪声到一些正常人听起来非常微小的声音, 如远处的声音或者撕纸声, 都会引起患者的不适,其反应纯粹取决于声音的物理特征。 除了对声音特别关注外,患者会因为怕吵而避免去可能嘈杂的场所,甚至闭门不出。严重听觉过敏导致不良情绪障碍,消极情绪累积可能发展为厌声症或恐声症。厌声症定义为对某种特定的声音强烈不喜欢或厌恶。恐声症是对声音产生持续性、 异常的、 毫无根据的害怕。厌声症和恐声症均伴有情绪反应,通常和听觉过敏有关,可能由严重的听觉过敏发展而来, 是两种不同的主观症状。临床更少见,这里不做讨论。

      3、从国外资料来看,听觉过敏发病率并不低。Andersson 等对瑞典成人进行问卷调查, 听觉过敏患病率分别为8%、9%,严重听觉过敏患者占人群2%-3% ,这提示听觉过敏是一个较常见的医学问题。耳鸣患者中听觉耐受下降发病率较高, Andersson长调查表明耳鸣患者中听觉过敏的发病率 5 年内由 38%上升至 85%。

     4、病因复杂

     4.1外周听觉系统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镫骨切除术、噪声刺激、外淋巴瘘、梅尼埃病、内耳迷路破坏和咽鼓管异常开放等。

     4.2 中枢听觉系统疾病。 如偏头疼、抑郁、颅脑外伤、 威廉综合征、学习障碍、脊髓疾病、中脑动脉瘤、脑血栓和多发性硬化等。

     4.3 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促肾上腺激素增多症。

     4.4 感染性疾病包括莱姆病等。

     4.5 其他。

     5、发病机制。有学者推测听觉过敏可能与 5 - H T 有关。也有学者观察到听觉过敏和耳鸣与疲劳、焦虑和应激有关。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6、诊断

     6.1 常规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听功能检查主要是LDL。

     6.2 响度不适阈值(LDL)及动态范围(DR)在听觉耐受下降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随访过程中是重要的听力学指标。

     6.3心理学评估。包括听觉过敏调查问卷和身心精神症状调查问卷。

     7、治疗

     7.1听觉耐受下降的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逃避声音, 过度护耳。当周围环境的声音有伤害时, 需要保护耳免受噪声刺激。 

     7.2逐渐减少耳对声音的敏感。声音治疗的中心思想是“脱敏”,运用低音量的声音发生器或助听器(或家庭背景音如音乐CD、手机、电视、桌上音箱等)从低水平逐渐提高声音强度,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逐步适应日常环境的声音。

     7.3助听器的使用。当已有听力下降或逐步下降的患者,伴或不伴耳鸣,可以使用助听器,其在帮助患者提高听阈的同时,可以过滤和掩蔽掉环境中的一些噪声,对其均有帮助作用。

     7.4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微信二维码.jpg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