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耳鸣治疗的“不足”与“过度”

苏永进医生 发布于2017-12-23 11:15 阅读量7757

本文由苏永进原创

耳鸣很常见,耳鸣很神秘,过度的解读又常常使耳鸣变得不可描述。也正因为这样,耳鸣的治疗变得“五花八门”。这里从临床角度来探讨下耳鸣治疗的那些“不足与过度”。


谈治疗之前先聊下耳鸣的实质,其实耳鸣只是一种温柔的信号。耳鸣多数来源于身体出现某些问题后产生的“报警信号”,就像听到手机铃声就知道有人找一样的。多数时候这个信号很温柔,也只有当这种“警告”过于严重并且影响生活的,才称之为“病”。特别之处是这个信号有以下特点:1)它还不能告诉你究竟是哪里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还不能通过报警声知道究竟问题在哪里,可能是耳朵也可能是其他部位;2)它和管理情绪的边缘系统关系密切,很容易受到情绪影响而被放大;3)传统认识里赋予的根深蒂固的“虚”的表象…这也就是耳鸣的“神秘之处”。(以上内容可参考在之前的《耳鸣信号说》)


谈治疗,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出现耳鸣,简单检查下鼓膜,就诊断“神经性耳鸣”,开始改善耳微循环(扩血管)和营养神经治疗。

其实虽然耳鸣原因复杂,很多时候我们找不到原因,但是至少可以尝试。比如双耳耳鸣,要考虑下系统性因素,比如高血压、甲亢等…上周门诊,18岁小伙子双侧耳鸣三个月,之前各种听力检查都没事,验血就发现了问题—轻度甲亢。这种情况,简单的“神经性耳鸣”完全不能概括,扩管药自然也是不管用的。


2、出现耳鸣,听力检查显示“感音神经性聋”,吃药不管用,也治不了了,那就回去“适应”吧。


前面提到过,耳鸣这种信号容易受到情绪(边缘系统)影响而被放大,直接被判“没得治”,很多患者压力会陡增,进而紧张不已,时间久了焦虑来了,睡眠不好了,耳鸣反而更难受了。耳鸣诊疗,关注睡眠和情绪问题,会发现很多慢性患者其实都是睡眠出了问题,并且耳鸣和睡眠障碍处于互相“伤害”、互相加强的关系—睡不着就耳鸣来了,耳鸣重了睡眠更差了…因此,睡好觉是第一步。


再谈治疗,过度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出现耳鸣,经过检查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开始改善耳微循环(扩血管)和营养神经等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耳鸣还是持续,于是继续服药…

其实对于突发性耳聋,公认的治疗期也就三个月,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治疗听力还没有恢复,基本就没必要继续努力了。而耳鸣就属于突发损伤后的报警信号,这个信号恢复往往晚于听力恢复,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治疗主要在于处理耳鸣带来的比如焦虑、睡眠问题,而不是研究耳鸣本身。


2)出现耳鸣,听力检查显示“感音神经性聋”,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就高压氧去吧、针灸去吧。于是门诊出现了一年内高压氧90次,针灸近60次的事儿…

这里提一下“猴子的故事”(具体参见之前的文章《读懂小故事,也就读懂耳鸣》)。有一只猴子胳膊摔伤了,管理员怕他抢不到吃的,包扎伤口后会格外给他一把花生。时间久了它就发现,只要它手上包着纱布,得到的零食就非常多,所以就不停扒开伤口展示给游客看。结果伤口一直没法愈合…故事要说的是耳鸣和掌管情绪的边缘系统的关系。耳鸣信号经过和边缘系统相互作用后往往是会被加强,加强后也就更容易影响机体…就如那个猴子,不停的揭开伤口来乞怜希望更多的关注一样,我们不停的“治疗耳鸣”就像不停的在揭自己的伤疤,越揭越疼,越揭越鸣…


上面说了这么多,那么如何面对耳鸣呢?首先出现耳鸣不恐慌,这只是身体在报警,这时候需要求助医生检查下,排查下“故障部位”并做相应的处理;其次,治疗的话掌握好度,不做过度;再次关注情绪和睡眠很重要。

 

 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