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的非手术鉴别

刘敏医生 发布于2022-12-01 16:44 阅读量292

本文由刘敏原创

一、子宫的解剖

1、子宫是女性最重要的内生殖器官,属于空腔的平滑肌肌性器官,位置是在骨盆中央。上宽下窄,如倒梨形,上面凸出部分为子宫底,较宽的部分是子宫体,中间是宫腔,下方较窄的部位是宫颈,呈圆柱形。再往下是子宫颈外口,两侧为阴道穹窿,下方为阴道。
2、子宫形态:
成年人的子宫上宽下窄,前后稍扁,宫体和宫颈的比例是2:1,长度约为7~8厘米,宽度约为4~5厘米,厚度约为2~3厘米,重量在50克左右,容积大约是5毫升。生育期女性的宫体和宫颈比例是2:1,婴儿期是1:2,绝经之后则1:1。子宫壁由外向内依次是浆膜层、肌层和黏膜层。


二、原发性痛经的诊断和发病机制

1、原 发 性 痛 经( primary dysmenorrhea, PD) 是 指非盆腔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 为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 多在初潮后 1、2 年内发病, 表现为周期性下腹部疼痛,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和乏力等症状。

2、其发病因素复杂, 病理改变主要为子宫平滑肌和子宫螺旋动脉强烈收缩、缺血和缺氧导致的疼痛。

2、1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s, PG) ,前列腺素的改变被认为是形成原发性痛经的根本机制。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含量随月经周期呈周期性变化。月经期,子宫内膜产生的前列腺素增高,其作用于螺旋小动脉壁,引起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导致痛经。

2、2血管加压素:作用于子宫 加压素受体‚引起子宫肌肉收缩‚尤其是子宫肌层小血管收缩,引起局部缺血和疼痛。
2、3、催产素(oxytocin‚OT ):催产素除了直接作用于子宫肌肉使其收缩外‚还能刺激子宫内膜细胞释放 PGs‚两者协同使子宫收缩。

2、4、原发性痛经与外周和中枢神经的敏感性有关,痛经期间患者前额叶、眶额区及左丘脑腹后的活动增强,左半球的感觉和运动区活动下降。

三、继发性痛经的诊断:继发性痛经则是由器质性疾病所致痛经。常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累及腹膜、神经、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器官,造成弥散性的慢性盆腔痛、性交痛及相应系统受累症状,有进展加重的特点。包括:内异症或子宫腺肌症、卵巢囊肿、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四、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的非手术鉴别

1、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的非手术诊断方式:包括疼痛( 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不育、盆腔体征(附件区包块、骶韧带结节、后穹隆结节)、超声、血清CA125值、盆腔核磁,任何3项临床指标联合阳性,继发性痛经预测率可基本达到100%。

2、临床相关因素鉴别诊断:

2、1初潮出现痛经:原发性痛经及继发性痛经的鉴别无明显关联。
2、2痛经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的辨别依据之一。但是疼痛程度的判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无明确的界定及分界值,依据此来进行辨别也有一定的难度。
2、3痛经在短期内加重:短期内疼痛加剧的患者警惕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2、4并发症症状数量及程度:继发性痛经患者中,病灶可累及腹膜、神经、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器官,造成弥散性的慢性盆腔痛、性交痛及相应系统受累症状。继发性痛经病灶侵及肠管,可引起经期排便痛、肛门坠痛等症状;病灶还可累及神经,造成疼痛广泛化;波及至膀胱,出现间质性膀胱炎的症状。继发性痛经和间质性膀胱炎可同时存在,并称为“邪恶双胞胎”患者除表现出痛经及慢性盆腔痛以外,还伴有泌尿系统症状,需要对间质性膀胱炎进行治疗。

2、5是否对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短效口服避孕药治疗有效:继发性痛经对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和短效口服避孕药 ( OCPs)治疗无效的。对于未婚的青春期痛经患者,首选药物为 NSAIDs,尝试治疗 3 个月后疼痛无缓解,应更换为激素治疗(如OCPs) ,若 NSAIDs和OCPs治疗满6个月仍无效,建议腹腔镜探查术,约70% 经腹腔镜证实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针灸及中药治疗原发性及继发性痛经均有明显止痛效果。同时中药及针灸可以提高继发性痛经患者的生育力。

2、6发病年龄:继发性痛经开始痛经的年龄显著大于原发性痛经。

2、7痛经的加重进程:继发性痛经加重的比例高于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发病的间隔时间短于原发性痛经。
2、8疼痛评分:继发性痛经评分显高于原发性痛经,经期必须休息的比例更高。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