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很多人都见过这张图:
今天我们不说枯燥的,
从一个模型入手让大家多个角度了解踝扭伤后的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2
这是一篇运动医学必读32篇文献中的经典之一。
在最初踝关节扭伤后12个月可以确诊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往往有以下几个特征:
个体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病史;身体素质;心理特征描述)
环境因素(身体活动&运动需求;居住环境,工作环境&通勤情况;社会支持情况;医疗资源接触便捷度)
以及自我管理应对的情况
都会对病理改变、主观感觉改变、运动行为改变产生影响。
比如1个15岁女高中篮球运动员的慢性脚踝不稳定(CAI)就可能比同样患此病的35岁男性建筑工人出现韧带松弛和二次损伤的可能性更大,而工人更可能出现踝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能感到自己的关节不稳,而年轻些的患者更能可能出现运动恐惧症,神经肌肉处的兴奋传递受到抑制、肌肉力量减弱、平衡性失调。而工人可能会出现反射的改变如亢进、减弱,平衡性也会更差。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提倡个体化治疗,
针对每个人不同的先天因素、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肌肉情况制定不同的康复训练和手术方案。
3
运动医学顶刊BJSM(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cine)曾发布了PEACE&LOVE的优化软组织损伤康复过程原则:
在急性护理期:
P:保护
E:抬高
A:避免使用抗炎药物
C:加压
E:教育
过了急性期的后续阶段:
L:负荷
O:乐观
V:血管形成
E:活动
你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