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有双健康的脚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有一部分人的脚落地就痛,甚是苦恼,那这部分人可能就是患上了常说的“跟痛症”。
跟痛症是足跟部周围疼痛疾病的统称,多见于中老年人,但是该病日渐趋向年轻化,尤其是运动员及肥胖者,据不完全统计,跟痛症在我国成年人中的发病率约为10%-15%。很多人会有疑问,又没有受过伤,那为什么会得跟痛症呢?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下跟痛症发生的常见病因:
1、足跟部脂肪垫病变,该层结构就犹如我们脚后跟的小鞋垫般,走路时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及长时间的劳损,便会造成足跟部脂肪垫的病变。
2、足底跖筋膜炎,在脂肪垫的深层足底有一条跖筋膜,走路时前脚掌着地便会被拉伸,长时间走路或者走路姿势不当,反复拉伸,引起跖筋膜跟骨附着处的病变,平足者尤为显著。
3、足跟骨骨刺,跟骨可以说是我们人体中的负重骨,大约承载着一半的重量,但单纯的骨刺是不会引起疼痛的,由于骨刺长期存在,加上跖筋膜的不断拉伸及足跟部的负重,才会刺激到周围结构引起疼痛。
4、神经卡压,足底外侧神经和足跟内侧神经在穿越肌肉间隙及筋膜时很容易受到卡压,造成神经性疼痛。
5、跟骨高压症,跟骨主要由海绵松质骨构成 ,髓腔静脉窦较大,且处于身体最低处,当骨内静脉回流受阻,由于出骨皮质静脉没有静脉瓣,骨内血量很容易增多造成血液瘀滞,而跟骨髓腔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硬壳腔隙,不能自行缓冲调节,最终引起跟骨内压增高。
6,其它原因,例如跟距关节、跟骰关节的骨关节炎,跟骨骨质疏松,跟腱病变等均可引起足底及足跟部的疼痛。
大多数跟痛症者典型的表现为:在休息过后,特别是晨起时,足跟部触碰地面时会有钻心般的疼痛感,行走一会儿便会有所缓解,如若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便会疼痛加剧,位置大多在脚后跟偏内侧,按压会有固定的疼痛点,长期反复还会引起筋膜微小的撕裂。对于肥胖者是由于长时间的负重,可造成足跟部局部缺血或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疼痛。
诊断:跟痛症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再加上一些影像学检查一般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近年来随着肌骨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很清楚的显示足跟部的脂肪垫层、跖筋膜层及跟骨骨皮质,而且快速经济,无辐射,为跟痛症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治疗:虽然说跟痛症很常见,但是现阶段根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随着足踝专业的不断发展仍有多种方法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常用的方法如下:
1、 拉伸训练,对于足底跖筋膜的拉伸,每天坚持练习拉伸,每次大约15秒,每组20次左右,至少做3组。
2、 足跟局部涂抹消炎药或贴膏药,也可以每天热水泡脚。
3、 封闭,针对有固定痛点者,可以行封闭治疗,如果在超声引导下,便可以更加精准的直达病灶部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体位冲击波治疗,现阶段该病无创治疗中绿色有效疗法,无副作用,在国际上都是得到广泛认可的,起到消炎镇痛修复软组织的作用。
5、 尽量避免负重,选择合适的鞋子,应少穿质地较硬的皮鞋,而穿用舒适的布鞋,并且加用软一些的鞋垫。
如果以上的方法均不能很好的缓解症状,也可以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手术主要适用于经过6 个月以上的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依病因而定,例如因足底跖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可以行足底软组织松解术;因神经卡压引起的疼痛可以行神经松解术;因骨关节引起的疼痛可以行受累关节的融合术;因跟骨高压引起的疼痛可以行跟骨钻孔减压术。
相信通过科学的锻炼和治疗我们都可以拥有健康的双足,踏出稳健的步伐,畅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