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在临床治疗重症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过程中,采用第三、第四、第五颈椎棘突下为进针点,结合解剖学理论和温针治疗原理,可明显缓解或消除神经根压迫症状。临床疗效较好,以下是系统化的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一、症状与针灸目标
-1.重症表现:
- 颈部及上肢剧烈放射性疼痛、麻木
- 肌力显著下降(如握力减退)
- 肌肉萎缩或感觉异常(如温度觉减退)
- 可能伴随椎间孔狭窄、神经根水肿
-2.针灸作用:
-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或消除神经根水肿
- 缓解肌肉痉挛,调整颈椎力学平衡
- 调节神经传导,抑制炎性反应
二. 治疗方法
2.1 针刺治疗
- 取穴:第三、第四和第五颈椎棘突下(即C3、C4、C5棘突下)。
-配穴:天柱、天井、秉宗、曲池、外关、合谷等,常规操作。
- 操作方法:
1. 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颈部放松。
2. 消毒穴位皮肤。
3. 使用0.40mm×60mm的毫针,斜向上沿椎管刺入穴位,深度约3-5寸(视患者胖瘦而定)、针尖触及患侧神经根,使患肢出现明显串麻感或患肢抽动。
4. 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
2.2 艾段温针灸
- 材料:艾条、艾段。
- 操作方法:
1. 在留针期间,将艾段剪成1-2cm长的小段。
2. 将艾段插在针柄上,点燃艾段。
3. 艾段燃烧时,注意防止烫伤,可在皮肤上垫一层隔热材料。
4. 每穴灸2-3壮,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
三、综合治疗方案
1. 疗程设置
- 急性期:每日1次,连续5天,后改为隔日1次。
- 慢性期:每周2-3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2. 联合疗法
- 牵引:坐位牵引(重量3-5kg,15分钟/次),与针灸同步进行(伴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等不适合)。
- 中药:配合活血化瘀方(如身痛逐瘀汤)或外敷膏药。
- 康复训练:针灸后行颈部麦肯基疗法或肩胛稳定性训练。
四、注意事项与禁忌
1. 严格排查禁忌证:
- 排除颈椎肿瘤、结核、骨折等器质性疾病。
- MRI确认无脊髓严重受压(如出现脊髓信号改变需优先手术)。
2. 操作风险防控:
- 颈椎棘突下进针避免过深刺伤脊髓或导致椎动脉损伤。
- 晕针预防:重症患者体虚者取卧位,刺激量循序渐进。
3. 禁忌证:
- 局部皮肤感染、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五、疗效评估
-1、 评估
- 疼痛缓解: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的变化。
- 功能改善:通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部功能改善情况。
- 神经功能恢复:肌电图等
- 2、显效标准:疼痛VAS评分下降≥50%,肌力恢复1级以上。
- 3、无效处理:若2疗程无效,建议转诊评估手术指征(如持续神经功能障碍)。
总结
重症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灸需注重“辨经选穴”与“辨因施术”,结合解剖学、采用棘突下进针刺激神经根等强刺激手段,配合温针灸,同时强调多学科协作(如配合影像学评估和康复医学),避免延误手术时机。治疗期间需密切随访患者神经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