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症(Insomni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或早醒为特征,并伴随日间功能障碍(如疲劳、注意力下降、情绪波动)。全球约10%-30%的成人受其困扰,对生活质量、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从定义、分类、病因、病理机制、诊断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对失眠症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一、定义与分类
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失眠症的核心标准包括:
1. 主观睡眠质量或时长不足,持续≥3个月;
2. 日间功能损害,如认知下降、情绪障碍或行为异常;
3. 排除其他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不安腿综合征)或物质滥用影响。
分类:
慢性失眠:症状持续≥3个月,与心理、生理或环境因素相关。
- 短期失眠:症状持续<3个月,多由应激事件(如创伤、工作压力)触发。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
失眠症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常见病因包括:
1. 生理因素:遗传易感性(如COMT基因多态性)、年龄增长(老年人睡眠结构改变)、慢性疼痛或疾病(如关节炎、癌症)。
2.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
3. 环境与行为因素:不规律作息、过度使用电子设备(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咖啡因或酒精滥用。
4. 共病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密切相关,形成恶性循环。
三、病理生理机制
1. 过度觉醒假说:失眠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觉醒,表现为静息状态下脑电图高频活动(β波)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升高(如心率变异性异常)。
2. 神经递质失衡: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及褪黑素分泌减少,而谷氨酸、皮质醇水平升高。
3. 昼夜节律失调:生物钟基因(如CLOCK、PER3)表达异常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四、诊断与评估
1. 临床评估:详细采集病史(睡眠日记、症状持续时间和日间影响),排除共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2. 量表工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
3. 客观检查:多导睡眠图(PSG)用于排除其他睡眠障碍,体动记录仪(actigraphy)监测睡眠-觉醒模式。
五、治疗策略
1. 非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I):一线治疗,通过纠正错误睡眠认知(如“必须睡够8小时”)、实施睡眠限制疗法(减少卧床时间以提高睡眠效率)和刺激控制(仅将床用于睡眠)。
光照疗法与放松训练:调节昼夜节律,降低生理觉醒水平。
针灸疗法:有人应用针灸治疗失眠症,因为取穴兼顾多方面综合致病因素,从整体上调理,多数患者均有很好的疗效,且无任何毒付作用,而现代东西方的实验研究证实针灸可提高脑内褪黑素释放水平和调节相关激素分泌,增强副交感神经的张力等,从而达到安眠效果。
2、药物治疗
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短期使用,避免依赖)。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雷美替胺(适用于昼夜节律紊乱者)。
新型药物:Orexin受体拮抗剂(如达利雷生,Daridorexant),通过抑制觉醒信号延长睡眠时间。
抗抑郁药:曲唑酮、米氮平(低剂量用于共病抑郁患者)。
注意事项: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可能导致耐受性、依赖及认知功能损害。
3. 共病管理
针对合并焦虑、抑郁或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联合精神科或专科治疗。
六、失眠与公共健康
失眠症导致缺勤率升高、医疗资源消耗增加,并与交通事故风险上升相关。推广睡眠卫生教育(如规律作息、限制午睡)和早期干预(如数字化CBT-I平台)是公共卫生的重要方向。
七、未来研究方向
1. 开发精准生物标志物(如脑脊液蛋白组学)以实现个体化治疗。
2. 探索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对失眠的疗效。
3. 远程医疗与人工智能在失眠管理中的应用。
结论
失眠症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疾病,需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模式。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机制解析和创新疗法开发,以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参考文献
Riemann et al., 2017; Morin et al., 2022; 世界睡眠协会指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