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疾病,一文读懂无处不在的过敏原与应对之道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9-15 14:51 阅读量47

本文由林士军原创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春风一吹就喷嚏不断、眼泪汪汪;吃了某些食物身上就起满红疹;甚至摸一下宠物就喘不上气。他们不是“矫情”,而是过敏性疾病的受害者。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荨麻疹等,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影响着全球超过30%的人口。了解过敏、科学防治,对提升个人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过敏的“元凶”——过敏原,以及如何科学应对。

一、 过敏的通缉令:常见与少见的过敏原

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对通常无害的物质(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就会引发过敏。这些过敏原主要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

1. 常见过敏原(一级通缉犯

吸入性过敏原: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

尘螨: 栖息于床品、地毯、布艺沙发中,其排泄物和尸体碎片是强过敏原,是室内过敏的首要元凶。

花粉: 来自树木、牧草、杂草,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是引起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花粉症)的主要原因。

霉菌: 喜欢潮湿环境(如浴室、厨房、地下室),其孢子飘散在空气中引发过敏。

宠物皮屑: 猫、狗等宠物的唾液、皮屑、尿液中含有过敏蛋白,颗粒微小,可在空气中长时间停留。

蟑螂: 其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碎片也是重要的过敏原,尤其在城市环境中。

食入性过敏原:

八大类常见食物过敏原: 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如核桃、腰果)、大豆、小麦、鱼类、贝类。儿童常见于牛奶、鸡蛋;成人则多见于花生、坚果及海鲜。

接触性过敏原:

金属: 如镍(常见于首饰、皮带扣、眼镜架)。

化妆品/护肤品: 香料、防腐剂、某些化学成分。

染发剂: 特别是对苯二胺(PPD)。

橡胶制品: 如乳胶手套。

注入性过敏原:

药物: 如青霉素、阿司匹林等。

昆虫毒液: 蜜蜂、黄蜂蜇伤。

2. 少见过敏原(隐蔽的嫌犯

运动: 食物依赖性运动诱发性过敏反应,即在进食特定食物后运动诱发严重过敏。

冷水或热水: 极为罕见,接触后引发荨麻疹。

阳光(紫外线): 照射后皮肤出现异常反应。

振动: 如使用手持搅拌器后接触部位出现水肿或荨麻疹。

水(水源性荨麻疹): 极其罕见,皮肤接触水后产生荨麻疹。

二、 如何治疗与预防?构筑防敏三重奏

过敏性疾病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遵循“防、控、治”结合的原则。

1. 治疗(主动出击

避免接触过敏原(最根本的方法): 一旦明确过敏原,尽力避免。如防尘螨罩、花粉季戴口罩、规避过敏食物等。

药物治疗(控制症状):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抗组胺药: 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用于缓解荨麻疹、鼻炎瘙痒等症状。

鼻用糖皮质激素: 如莫米松、氟替卡松,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药物,抗炎效果好。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如孟鲁司特,常用于哮喘和鼻炎。

支气管扩张剂: 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缓解症状。

肾上腺素: 用于抢救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患者需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

过敏原免疫治疗(AIT,即脱敏治疗): 这是目前唯一可能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对因疗法。通过长期、规律地给予患者逐渐增加剂量的过敏原提取物,使免疫系统逐渐耐受,从而减轻甚至消除症状。主要针对尘螨、花粉等吸入性过敏原。

2. 预防(防患未然

环境控制:

防尘螨: 使用防螨床品,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单,保持室内低湿度(50%以下),减少地毯和毛绒玩具。

防花粉: 花粉季节关窗,出门戴眼镜口罩,回家后洗脸、漱口、清洗鼻腔。

防霉菌: 保持浴室、厨房通风干燥,及时修复漏水。

饮食管理: 明确过敏食物并严格规避,学会阅读食品标签。不要盲目忌口,以免营养不良。

孕期与婴幼儿预防: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孕妇需要特殊忌口来预防孩子过敏。鼓励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对于高风险婴儿(有过敏家族史),若无法母乳喂养,可遵医嘱使用部分水解配方奶粉。

三、 过敏会遗传吗?

是的,过敏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父母一方有过敏史,子女患病风险增加;若双方均有,则风险更高。这被称为“特应质”。但这并非遗传单一的“过敏病”,而是遗传了“易过敏的体质”。后代可能表现出与父母相同、不同、甚至更重或更轻的过敏症状。环境因素在是否触发过敏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

四、 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明确诊断: 出现疑似症状,应到变态反应科(过敏科) 或相应专科就诊,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切勿自行判断。

随身携带急救药: 曾有严重过敏反应(如休克)的患者,必须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并学会使用。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管理压力,有助于稳定免疫系统。

谨慎用药: 告知医生您的过敏史(包括药物和食物),避免使用可能诱发过敏的药物。

过敏性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但它并不可怕。通过科学识别过敏原、规范治疗和积极预防,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很好地控制症状,享受正常生活。如果您正受困于过敏,第一步就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厘清元凶,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科学是你的最强武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