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容易被误诊的“隐形感冒”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4-02 07:37 阅读量2374

本文由林士军原创

鼻塞、流涕、打喷嚏……这些看似“感冒”的症状,可能隐藏着另一种常见疾病——鼻炎。由于症状高度相似,许多患者长期误诊误治,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本文将从医学角度解析鼻炎的“真面目”,帮助您科学应对。




一、鼻炎的“双重身份”:类型与特征


(一)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


发病机制:由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引发的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全球患病率约10%-40%;


典型症状:阵发性喷嚏(常连续5个以上)、清水样涕、鼻痒(伴眼/耳/咽痒)、鼻塞;


特殊体征:鼻黏膜苍白水肿,部分患者可见下眼睑蓝染(过敏性黑眼圈)。


(二)非过敏性鼻炎


1、感染性鼻炎(急性/慢性)

病毒/细菌感染引起,黄脓涕伴发热、咽痛;

病程超过3个月转为慢性。


2、血管运动性鼻炎

温度变化、刺激性气味诱发;

单侧或交替性鼻塞,夜间加重。


3、萎缩性鼻炎

鼻腔宽大伴黄绿色痂皮,特征性恶臭(臭鼻症)。


4、药物性鼻炎

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如萘甲唑啉)导致反跳性充血;

鼻塞进行性加重,需3-6个月恢复。


二、鉴别诊断:揪出伪装者


过敏性鼻炎与普通感冒的五大区别

其他需鉴别疾病:鼻窦炎(脓涕+面部胀痛)、脑脊液鼻漏(清涕低头时增多)


三、精准治疗:分层用药方案


(一)过敏性鼻炎阶梯治疗


1、一线用药(轻度间歇性):

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儿童首选);

鼻用激素: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晨起喷鼻)。


2、联合治疗(中重度持续性):

激素鼻喷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

顽固病例可短期口服泼尼松(≤7天)。


3、免疫治疗:

舌下含服/皮下注射脱敏治疗(疗程3年以上);

适用于尘螨过敏的5岁以上患者。


(二)其他类型鼻炎治疗要点


1、感染性:细菌感染时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7-10天);


2、血管运动性:鼻用抗胆碱药(异丙托溴铵);


3、药物性:逐步停用减充血剂,改用生理盐水冲洗。


四、预防体系:三级防护策略


(一)一级预防(未病先防)

1、过敏患者:春季10:00-16:00减少外出,使用防螨寝具;

2、普通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二)二级预防(既病防变)

1、鼻腔冲洗:40℃生理盐水(240ml水+2.25g盐),每日2次;

2、空气净化:维持室内湿度50%-60%,使用HEPA滤网。


(三)三级预防(愈后防复)

1、建立症状日记:记录发作时间、诱因、用药反应;

2、定期肺功能检测(合并哮喘者)。


五、特别警示:治疗中的雷区


1、慎用网红喷剂:多数含血管收缩剂,连续使用≤7天;


2、警惕中成药:部分含马来酸氯苯那敏,避免与抗组胺药叠加;


3、儿童用药禁忌:

2岁以下禁用氯雷他定;

4岁以下慎用孟鲁司特(FDA黑框警告);

鼻炎虽不致命,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增加哮喘、鼻息肉等并发症风险。通过科学识别、规范治疗和系统预防,90%以上患者可获得良好控制。当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血性分泌物、视力改变时,务必及时到专科就诊。


本文参考文献: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

ARIA指南(2020年更新版)

Uptodate临床顾问数据库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