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沉默的杀手“大动脉炎”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3-17 18:55 阅读量2518

本文由林士军原创

一、什么是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Takayasu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主要侵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如锁骨下动脉、颈动脉、肾动脉等),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因其好发于年轻女性,又被称为“东方年轻女性无脉症”。

当锁骨下动脉受累时,患侧上肢因血流受阻,可出现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或双侧收缩压差>20 mmHg,这正是体检中最易发现的“红色警报”。




二、大动脉炎为何“偏爱”年轻女性?——病因与高危因素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认为与以下机制相关:


1、自身免疫攻击:免疫系统异常激活,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血管壁,释放炎症因子导致血管损伤。


2、遗传易感性:约30%患者携带HLA-B52等特定基因,亚洲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欧美。


3、感染触发假说:部分患者发病前有链球菌或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史,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免疫异常。


高危人群:

10~4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1:8);

亚洲、中东、拉丁美洲人群;

家族中有自身免疫疾病史者。


三、从“隐匿”到“爆发”——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疾病进展分为两阶段,早期易被误诊为“感冒”或“疲劳”:


1. 全身炎症期(早期)

低热、盗汗、体重下降

关节肌肉酸痛、乏力

皮肤结节性红斑


2. 血管狭窄期(慢性期)

根据受累血管不同,表现多样:

①上肢缺血:双侧血压差>20 mmHg、脉搏减弱或消失、手臂发凉、活动后疼痛。

②头颈部缺血:头晕、黑矇、视力下降(眼底动脉缺血)、咀嚼时下颌疼痛(“下颌跛行”)。

③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导致顽固性高血压(占60%患者)。

④心脏损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绞痛、心力衰竭。

⑤其他:肺动脉高压、肠系膜缺血(腹痛)、动脉瘤破裂(罕见但致命)。


四、如何揪出“隐形”的大动脉炎?——诊断要点


1. 初步筛查

①双侧血压+四肢脉搏触诊:立位测量双上肢、双下肢血压,对比差值。

②听诊血管杂音:颈部、锁骨上窝、腹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实验室检查:

炎症指标:ESR(血沉)、CRP显著升高

免疫指标: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可能阳性


2. 影像学确诊

血管超声:快速筛查锁骨下动脉、颈动脉狭窄,可见“血管壁同心圆样增厚”。

CTA/MRA:显示主动脉分支“鼠尾状”狭窄、血管壁钙化(如下图)。

PET-CT:发现活动性炎症部位(血管壁FDG摄取增高)。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金标准,可见典型“串珠样”狭窄或闭塞。


五、治疗:与时间赛跑,挽救缺血器官


治疗原则:早期抗炎+改善血流+保护脏器


1. 药物治疗

①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 mg/kg/d起始),快速控制炎症,需缓慢减量至5~10 mg/d维持。

②免疫抑制剂:

甲氨蝶呤(10~25 mg/周):一线维持治疗

环磷酰胺(重症冲击治疗)

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

③生物制剂:

托珠单抗(IL-6受体拮抗剂):对激素抵抗者有效

TNF-α抑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


2. 血管重建治疗

①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支架置入(适用于短段狭窄)。

②搭桥手术: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旁路术、肾动脉血运重建等。

注意:需在炎症控制稳定后(ESR、CRP正常)进行,否则易再狭窄!


3. 长期管理

监测血压、肾功能、心脏功能

每3~6个月复查血管超声或CTA

避免感染(免疫抑制患者可接种灭活疫苗)


六、预防:关注“预警信号”,早诊早治


大动脉炎尚无特效预防措施,但以下策略可降低致残风险:


1、识别早期症状:年轻女性持续低热+肢体脉搏异常,务必排查!


2、控制炎症活动:规范用药,勿擅自停用激素。


3、生活方式干预:戒烟(吸烟加速血管损伤)、低盐饮食(控制高血压)。


4、妊娠管理:病情稳定1年以上再考虑妊娠,孕期需风湿科+产科联合监护。


七、关键提醒


1、双侧上肢血压差>20 mmHg是无脉症的标志,尤其伴不明原因发热时,需立即就医!


2、大动脉炎确诊平均延迟2~3年,约20%患者首诊误诊为“结核”或“关节炎”。


3、10年生存率超90%,但约50%患者出现永久性器官损伤,早诊早治是关键!


4、大动脉炎虽罕见,却可能致命。关注身体信号,守护血管健康!


5、如果您或家人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诊风湿免疫科或血管外科:

①年轻女性,双侧血压差持续存在

②上肢无力、脉搏触摸不到

③突发视力下降伴头痛

④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大动脉炎,尤其是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随访,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