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敏性肺炎是易感人群暴露于环境中的致敏源后经免疫介导机制而导致的间质性肺疾病,也就是由于反复接触化学抗原物质诱发的一种呼吸系统炎性疾病。
引起过敏性肺炎的抗原有三大类:微生物、动物源性蛋白、低分子化学物。
微生物抗原最常见的是嗜热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和某些真菌,可引起农民肺和湿化器肺。
鸟类抗原是造成过敏性肺炎最常见的动物源性蛋白,可造成饲鸽者肺。
低分子化学物包括:异氰酸、除虫菊杀虫药等。
目前,过敏性肺炎常使用病理学的分型,分为非纤维化型过敏性肺炎和纤维化型过敏性肺炎两种分型。
过敏性肺炎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咳嗽、气短、吸气中期的吸气性喘鸣音,有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体重减轻、流感样症状、气促、喘息、肺部啰音和口唇发绀等。
过敏性肺炎起病可以表现为急性,数天至数周,也可以表现为比较隐匿,数月至数年不等,并可以反复发作。
过敏性肺炎患者的自然转归差异比较大,从病情好转到进行性恶化,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非纤维化性型过敏性肺炎在避免抗原暴露后病情可能稳定或痊愈,而纤维化型过敏性肺炎患者,特别是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的患者生存期比较短,还有其他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肺活量比较差、肺泡灌洗液无淋巴细胞增多、持续抗原暴露和未能明确的致敏源等,具有这些不良危险因素的纤维化型过敏性肺炎患者预后比较差。
过敏性肺炎治疗的关键是避免接触抗原,初次发病的急性患者大多数有自限趋势,脱离致敏环境后1周内症状可以好转。
如果患者病情较重,可以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以控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一般需要使用泼尼松,初始剂量为30~40mg/天,持续口服4~6周。
识别首发的过敏性肺炎对公共健康有重要意义,同一个环境中生活的人群有同样的患病风险,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排查,明确过敏源,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消除健康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