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的到来,气温开始不断上升,大家又到了靠空调“续命”时候,多少人每天早上打开天气预报,一看温度30+℃,顿时觉得心情崩溃,不想出门!尤其是中午时出门,仿佛开启“炙烤模式”。正因天气如此之热,“中暑”一词又开始频频活跃在我们身边。
中暑该如何预防?对身体会有什么影响?中暑后要如何处理?今天,我们邀请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陈培芬主任为我们答疑解惑。
一、人为什么会中暑?
1、中暑的分类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可导致永久性脑损伤、肾衰竭,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可导致死亡。
据疾病严重程度,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表现为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目眩、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体温可正常或略高,不超过38C。
轻症中暑:若先兆中暑没有及时进行相关急救措施,人体温度会持续升高,出现面色潮红、苍白、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偏低、心率加快、体温轻度升高。
重症中暑:出现痉挛惊厥、昏迷等神经系统表现,或高热,或休克等症状。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
2、中暑的原因
(1)环境因素:高温环境作业,或在室温>32C、湿度>60%、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长时间或强体力劳动。
(2)身体适应高温环境的能力下降:如年老、体弱、产妇、肥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阿托品)、汗腺功能障碍(如硬皮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广泛皮肤烧伤后瘾痕形成)等。
3、中暑的危害以及为什么会致死
高温使人体核心温度升高,造成对各器官系统的损害;其次,高温引起的热应激、内毒素血症,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多脏器(心、肝、肾、肺、胃肠、大脑、肌肉、凝血等)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可达60%以上。
二、该如何预防中暑?
1、预防中暑的正确方法
(1)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环境。高温天气尽量避免外出,尤其是12:00-14:00。若需出门,做好防暑措施,穿浅色宽松衣物,戴遮阳帽。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劳作或高强度锻炼。室内则保持通风降温。
(2)补充水分,避免脱水。适量饮水,补充盐分及矿物质,防止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盐分及矿物质流失。
(3)保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充分的休息时间。
(4)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内。
2、出现了哪些症状,需及时就医?
出现体温高、脉搏快、肌肉痉挛、面色潮苍白、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恶心呕吐等需就医,尤其是出现高热、血压低、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呼吸急促、精神错乱、昏迷,需尽快就医或急诊。
三、中暑之后该如何缓解?
1、使用藿香正气水真的有用么?
对于外感暑湿所导致的恶寒发热、头晕昏沉、恶心欲呕等,藿香正气水有一定的效果。
2、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法
(1)立即把病人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
(2)先兆中暑者,可口服淡盐水或含盐清凉饮料,休息。
(3)轻症及重症中暑者,应迅速降温。降温目标:使体温在 10-40分钟内迅速降至 39°C以下,2小时降至38.5°C以下。达到正常体温(37°C)时应停止降温,避免体温过低。降温措施:头部降温可戴冰帽,或装满冰块的塑料袋紧贴两侧颈动脉处;全身降温可使用冰毯,或用冰水擦拭皮肤,或用装满冰块的塑料袋紧贴双侧腹股沟区,或将病人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或用凉水淋浴、喷洒、擦拭病人等。
(5)如果出现呕吐,注意病人需侧卧,以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对于全身抽搐、神志不清的患者,不要喂水,防止水误吸入呼吸道。
(4)出现血压低、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呼吸急促、精神错乱、昏迷等情况,拨打120、110寻求指导和帮助。
患者案例
56岁的张女士是一名洗碗工人。2022年7月,天气炎热,气温高达36°C。张女士在闷热的厨房中洗碗,更是酷暑难耐。这几天,张女士出现食欲差,乏力,她没有重视,继续工作。2天后,张女士突然出现神志不清,高热,体温39°C。当时新冠流行,家人以为是新冠肺炎,赶紧把张女士送到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立即抽血、降温、补液、对症处理。新冠核酸回报阴性,排除新冠。其他检查结果还显示,张女士重度低钠低氯低钾血症(矿物质流失),肝功能、心功能、凝血功能均异常,肌红蛋白、肌酸激酶高(提示肌肉溶解),CT提示肺炎。鉴于张女士发热伴神志不清,综合高温天气、工作环境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心脏、肺、肌肉、凝血功能)的检查结果,医生做出热射病的诊断。医务人员立即快速补液、保护呼吸道、继续降温措施、保护肝脏和心脏,转送张女士到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抢救。不幸的是病情持续进展,2天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张女士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