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小心热射病

孙华启医生 发布于2022-07-17 15:57 阅读量773

本文由孙华启原创

提起去年河南的暴雨,我们好像还历历在目,不曾忘记暴雨带给我们家园的摧残。然而近期的持续高温又霸占了人们的思维,中暑热射病逐渐增多。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心率加快、肌肉痉挛或无力……在高温天气下,这些症状可能是热射病的表现。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高温,浙江、重庆等地已有多人确诊热射病。

什么是热射病?如何预防?国家卫健委及有关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国家卫健委7月15日发布的权威解答指出,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表示,对于热射病来说,早期预防是关键。

如何预防热射病的发生?朱华栋表示,如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乏力、精神恍惚、严重的口渴和出汗多等先兆症状时,应尽快转移到阴凉环境下,多喝含盐分的饮料或水,从而避免发展到热射病。


图片发自160App


国家卫健委提示,出现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头痛、肌肉痉挛、呼吸浅快、恶心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如发现有昏迷、极度虚弱、意识模糊、谵妄、癫痫等情况的患者,应立即送医或协助拨打120。

红色预警接连发出,连续数日,开封市区的最高温度均达到40℃以上。这个时候的人们应该都待在室内或阴凉的环境,吹着空调、吃着冰棍......生活充满着滋味。

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你看那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马路边的清洁工、执勤的交警、铁路工人......很多的劳动者一年四季都没有假期,常年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都是平民英雄。






图片发自160App



最近我医院急诊科就异常忙碌,一部分原因就是天热后中暑病人的增加。仅一天时间,急诊科就接诊了数位中暑昏迷的热射病病人,体温高达40℃以上,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急。

中暑是在高温、高热和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和生活,造成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神经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可以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重症中暑按严重程度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

其中,热射病是最危险的中暑类型,临床表现最为严重,会出现抽搐、昏迷、高热、无汗、大小便失禁等,死亡率可高达40%-50%。

容易中暑的人员多见于两类:一是在热天户外工作者,另一是体温调节能力下降,而又不愿意开空调的老年人。

中暑的发生又与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劳动者睡眠不足、过度疲劳,以及个体健康状况和基础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中暑后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是转移:即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中暑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的地方(如空调房),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并脱去衣服。

第二是降温:中暑患者可头部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风扇或电扇吹风,加快散热。(当体温降至38℃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第三是补水:中暑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淡盐水等。但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冰啤酒等饮料,否则会引起恶心、腹痛、呕吐等症状。

第四是促醒:对于中暑昏迷者,可掐其人中、合谷等穴位,使其苏醒,可同时对其进行刮痧急救。


图片发自160App


第五是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诊治。在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部、胸口、肘窝、大腿根部等,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中暑的治疗总结为三个词:降温、预防、治疗并发症。

中暑的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但科学预防亦为重要。

1. 尽量减少或避免高温环境下的外出及工作。如果确切需要工作时,做好防护:环境通风、穿浅色衣服、涂抹防晒霜、戴帽子、打遮阳伞等。

2. 多备水(淡盐水),随时补充体内缺少的水分。

3. 常备一些防暑食物或药品,如绿豆粥、西瓜、风油精、人丹、藿香正气水等。

4. 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5. 保证睡眠充足,少熬夜。

6. 勤加锻炼,增进体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