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家长怎么办?

孙华启医生 发布于2022-02-10 22:41 阅读量678

本文由孙华启原创

当孩子不去上学,在家沉迷手机,家长该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会非常着急,随之去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可是家长越干预孩子越反抗,亲子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孩子状态也越来越糟糕,所以我经常告诉家长,转变孩子要从接纳孩子开始。

许多家长会疑问?孩子不上学了,我去接纳他(她),他(她)会不会一直躺平下去?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家长会认为接纳孩子会导致孩子一直躺平下去呢?

许多家长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在和家长沟通中,我总结出来两个原因。

第一是家长认为孩子辍学是因为孩子不努力,怕吃苦,任性,认为孩子的态度有问题,于是家长会认为,如果我接纳他(她),他(她)就心安理得地放弃自己了。

孩子辍学,难道真的是因为不努力?怕吃苦?青春期孩子自尊心很强、要面子,他(她)的同学都在上学,他(她)却在家里。

许多辍学的孩子,周一到周五不出门,周末才出门,就是害怕别人问他(她),你为什么不去上学?他(她)的心里难道没有挫败感吗?

孩子不上学,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父母很痛苦,孩子内心难道不痛苦吗?其实孩子在家内心非常焦虑、迷茫、痛苦。

那为什么这么痛苦还不去学校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在学校的痛苦比在家里更强烈,有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焦虑不安,有的孩子因为考试考砸了而挫败自责……

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在学校痛苦万分,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痛苦,是因为他(她)的性格和情绪出现了问题,所以孩子不去学校不是因为态度有问题,而是孩子当前的状态无法适应学校,如果家长在孩子状态非常糟糕的时候,给孩子压力,强迫他(她)去学校,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孩子的状态会更加糟糕。

所以家长应该接纳孩子,这样孩子才够在家里调整自己的状态,当孩子的状态得以恢复,他(她)才有可能回到学校。

家长把接纳等同于不负责任,家长认为孩子出现问题了,家长却不去干预,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而干预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要求孩子去学校。

当干预失败后,家长会难以接受自己无能为力的的现实,内心会非常焦虑,难以放下干预的想法,这也让接纳变得非常困难。有的时候家长明知道自己去要求孩子,会引起强烈反抗,却依然去做,不惜和孩子发生冲突。

此时的干预已经成为焦虑之下的非理性行为,王阳明说过一句话,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当我们面对复杂棘手的问题时,更加需要我们保持理性,在负面情绪主导之下的过激行为,犹如饮鸩止渴,只能解一时的焦虑之渴,却会带来巨大的、无尽的痛苦。

其实,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家长确实要有所作为,要为孩子负责,但是负责的方式应该是理性的。那什么才是理性的应对方式呢?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找到孩子辍学的根本原因,孩子辍学是孩子出现了心理障碍,这个障碍包括抑郁、焦虑、强迫等情绪障碍。

也包括偏执、极端、冲动等人格障碍。那孩子的情绪障碍和人格障碍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孩子刚出生时就是一张白纸,小时候也是活泼可爱。

为什么长大之后会出现问题了呢?

答案是环境,这个环境指的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在所有的环境中,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在家庭环境里度过了性格形成的最重要几年。

通过大量的案例,我发现孩子的情绪障碍、人格障碍和家庭环境巨大的因果关系,父母的严格要求、控制否定或是溺爱,放纵保护或是夫妻不合、情绪暴力,这些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现在的问题。

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既然是过去的家庭环境导致了现在孩子的问题,那当然是优化现在的家庭环境,让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积极的影响。

当孩子因为糟糕的状态退回到家中,好的家庭环境起码能够接纳和包容孩子,而不是继续给孩子压力,所以家长对孩子负责任,唯一理性且正确的就是接纳孩子,在接纳的环境里,孩子的情绪才能够平复,心态能够柔和。

接纳很重要,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接纳并不容易。所以需要家长通过专业指导,来审视自己的问题,从通过自己的改变,来让孩子得到成长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