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雨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
养生要点
阴雨天气谨防湿邪伤身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前后,各地气温开始回升,降雨增多,湿气大,天气变化莫测。因此,谷雨前后,我们应遵循自然节气变化,针对气候特点进行谷雨养生,需防“湿邪”侵袭伤身。
注意开窗通风、加强保暖,不要着凉,多晒太阳,适当运动。如果已有“湿邪”侵入,在日常饮食中,可增加一些利水渗湿的食物,如玉米、茯苓、冬瓜、薏米、赤小豆等。
健运脾胃是关键
《黄帝内经》有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寄治十八日。”这是说四季季末的十八日均由脾所主,谷雨节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养生除了养肝护肝外,还需要注意健运脾胃,因为过了谷雨便意味着春季快过去了,夏天即将来临,夏天以炎热潮湿天气为主,此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可适当多吃健脾胃、祛湿食物,如香椿、黑豆、薏米、山药、鲫鱼等,为入夏打基础。
起居养生
早晚加件衣,“春捂”别捂过头,话说“谷雨寒死老鼠”,说的就是谷雨来,天气忽冷忽热,易感冒,注意保暖。谷雨节气过后,气温会逐渐升高,雨量开始增多,但是也要注意保暖。很多人像夏天一样穿衣服,其实季节还没有到,湿气、寒气很容易从裸露的部位进入体内。
运动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日总给人们一种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的景象,此时野外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
人们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慢跑、做操、打球等,也可以到野外春游,这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扩大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出汗量,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祛湿排毒,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使身体与外界达到平衡。
情志养生
谷雨节气中,在精神情志养生方面,还要重视精神调养,应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恬静的心态,听音乐、钓鱼、春游、太极拳、散步等都能陶冶性情,切忌遇事忧愁焦虑,以防肝火亢动。
湿邪易致“痹病”
关节疼痛、肿胀、麻木、酸痛,是中医所称“痹病”的症状,风湿性关节疾病也属于其中。身体弱的人、本身就有带下病的女性如果在谷雨这种潮湿天气不注意保暖,湿气进入人体而不祛除,可能为以后“痹病”留下病根。“‘痹病’者由风寒湿邪造成,其中湿邪黏滞重着,难以祛除,年轻时可能没什么事,但到了五六十岁后就可能关节疼,甚至一吹风扇就感觉很冷、关节痛。”
养生准则
多选用能健脾祛湿的食材
此时人体湿气重,热气偏盛,容易上火,因此养生要注重祛湿气和防止热邪入侵。起居上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体质虚弱的女性、患有风湿病的老人。在辨别体质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选用女贞子、生地、沙参、麦冬、旱莲草等滋阴养肝血的食材,在养肝的同时不至于导致肝火上升。
养生食材
玉米须、赤小豆和薏米利水,对脾胃虚弱者有好处。
谷雨时节湿气重,可以选用像玉米须、赤小豆祛湿作用强的食材,在煲汤时放入一些,也可以将赤小豆煮成粥。除此之外,薏米、茯苓、白术也是不错的选择,在祛湿的同时起到强健脾胃的作用。
此时用水鸭煲汤比用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