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真的会要命吗?

于巧莲医生 发布于2025-05-06 14:11 阅读量7254

本文由于巧莲原创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老百姓从这个谚语里明白牙疼是病,有时可能是很严重的病。其实,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另外一个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俗称“打鼾”或“打呼噜”,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打鼾是睡得香的表现,其实打起来也会要命的!!最近再次惊闻一邻居的同事因打鼾意外睡过去了,留给他本人和家属很多遗憾,逝者已矣,生者当珍重。本期科普就聊聊打鼾与死亡之间的关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特征是睡眠中反复发生上呼吸道部分或完全塌陷,导致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大量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OSA与多种严重健康后果相关,甚至可能增加死亡风险。


1. OSA与全因死亡率


证据支持:多项长期队列研究表明,中重度OSA(尤其是AHI ≥30)与全因死亡率升高相关,尤其是未接受治疗的患者。


人群差异:风险在年轻人群(<50岁)和男性中更为显著,可能与疾病长期累积效应或激素差异有关。


2. OSA与心血管死亡


机制:OSA导致间歇性缺氧、交感神经激活、氧化应激和炎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关联疾病:

心源性猝死:夜间低氧血症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风险。

心肌梗死与卒中:OSA患者风险增加2-3倍,与缺氧和血压波动相关。

心力衰竭:OSA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室重构。

研究数据显示,严重OSA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42%(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


3. OSA与代谢性疾病相关死亡


糖尿病:OSA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可能加剧糖尿病并发症(如肾衰竭、感染)。


肥胖:OSA与肥胖相互恶化,共同增加代谢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风险。


4. OSA与意外死亡


交通事故:日间嗜睡导致反应迟钝,事故风险增加2-7倍。




职业意外:高风险工种(如驾驶、机械操作)中OSA患者意外死亡率更高。


5. 影响死亡风险的因素


疾病严重程度:AHI( apnea-hypopnea index)、夜间低氧程度(SpO2<80%持续时间)是关键预测指标。


合并症:合并COPD(重叠综合征)、肺动脉高压或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时,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治疗依从性:CPAP治疗可降低心血管死亡,但部分患者因依从性差(约30-60%)未能获益。


当然除了上述因素,OSA与死亡仍存在一些争议和其他影响因素,如:

混杂因素:OSA常与肥胖、吸烟、久坐等共存,部分研究难以完全校正这些混杂变量。

轻症OSA:轻度OSA(AHI 5-15)与死亡率的关联尚不明确。


总之,OSA(尤其是中重度)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通过心血管事件、代谢紊乱和意外事故介导。早期诊断(如多导睡眠监测)和规范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手术、生活方式干预等)可显著改善预后。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高血压患者),应积极筛查OSA以降低长期风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个慢性病,对人体全身的很多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早期治疗该病就是治未病,希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科普,能唤醒更多人去关注该疾病,能减少该病对大家健康的影响。关注睡眠,关注健康!


本期科普专家是于巧莲医生,更多精彩科普,敬请关注我的160健康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