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江苏省肿瘤医院的郭仁宏医生,慢性胃炎应该是老百姓最为熟悉的疾病了。有资料显示,成人患有慢性胃炎比率约在50%~80%,甚或更高。有的人存在临床症状,有的人却完全没有症状,但作内镜检查、经过胃黏膜活检可被证实慢性胃炎的存在。所以,人们对于慢性胃炎的认识比较混乱,有的完全不以为然,有症状也不去检查看病。有的则谈虎色变,担心胃炎会变成胃癌从而威胁生命。因此,具备一定的慢性胃炎的知识,正确认识或对待慢性胃炎尤为重要。本期,我们就来看看慢性胃炎的真面目。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郭仁宏
常见症状有哪些?
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症状。有的则有一些比较轻微的表现,如胃部饱胀、隐痛、嗳气、食欲降低、恶心、反酸等。很少有比较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呕吐等表现。一般不会有明显的体重降低及全身乏力。
临床上分哪些类型?
慢性胃炎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某些比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所谓浅表性胃炎,即胃黏膜组织学上一般有炎症细胞浸润、组织水肿等;而萎缩性胃炎则表现为胃黏膜层变薄、萎缩、肠上皮化生等。事实上,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种病理改变可同时存在。一般年轻患者以浅表性胃炎为主,年长患者则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主。我们的胃每天都要受到食物刺激,慢性浅表性胃炎很难有机会完全恢复。时间长了,不少慢性浅表性胃炎会慢慢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且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年龄增大、肌体衰老、器官萎缩是相平行的。所以,老年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
主要病因是什么?
慢性胃炎主要病因有细菌感染、机械损伤、化学损伤(如药物、酒精、十二指肠胆汁胰液反流)以及某些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中,细菌感染需要引起特别重视。所谓细菌感染,指的是幽门螺杆菌,也就是人经常说的Hp感染。
Hp是幽门螺杆菌的拉丁文或英文首字母的缩写。为什么要特别强调Hp?因为Hp长期感染,可以通过毒素、免疫损伤等机制,加重患者胃的损伤,甚至可以促进胃黏膜上一些与胃癌有关的病变恶化。其他因素如胃十二指肠反流可以用合理的治疗纠正,从而使慢性胃炎减轻。
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
这是人们最为关注和议论最多的问题。就慢性胃炎本身而言,无论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都不会直接变成胃癌。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年以后,胃黏膜会出现与胃癌有一定关系的病理改变,如不典型增生。这种不典型增生如不作观察和治疗,若干时间后会癌变。所以,不典型增生被称为“癌前病变”。
不典型增生也有不同的等级。根据其在组织、细胞形态结构上与正常组织的差异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只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才与胃癌最为接近,而且也被认为不会好转。大部分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经过治疗以后可以逆转。有的重度不典型增生也要经过相当时间才完全转变为典型的胃癌。
如何正确对待慢性胃炎?
对待慢性胃炎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重视、检查、观察、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其他消化病或其他系统疾病也可以有类似症状。且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大都比较轻,因此,他们可能并不予以重视。这是错误的。我们之所以要重视慢性胃炎的检查,除了明确诊断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追踪慢性胃炎发展过程的变化,要解决加重慢性胃炎某些病理变化的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反流等,目的在于预防或早期发现胃癌。
慢性胃炎患者要定期检查。检查的手段主要是胃镜。对于慢性胃炎没有不典型增生或肠化的患者,一年一次胃镜检查。对于有不典型增生患者,轻度者,我们主张6个月~1年复查一次胃镜;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6个月复查胃镜一次。对于重度不典型的患者,我们主张接到病理检查报告后立即再次复查胃镜,如果仍然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建议对患者作手术治疗或内镜下治疗,切除病灶。切除以后,还要在3个月左右再次复查,以评价治疗后的效果,视情况再决定复查频率。
以上就是本期关于慢性胃炎的一些真相科普,下期我们来聊一聊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及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