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肺癌那些广为流传的谣言,千万别信!

郭仁宏医生 发布于2025-04-28 10:01 阅读量24

本文由郭仁宏原创

采访专家: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郭仁宏

谈到肺癌,很多人会头皮发麻,因为它已经持续多年稳坐南京“夺命癌老大”的“宝座”,关于它的任何“谣言”都让人关注。2021年4月15~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与肺癌有关的那些谣言。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郭仁宏

谣言一:穿刺活检会加重癌症病情,千万别做

穿刺活检会加重癌症病情?纯属子虚乌有!这只是“骗术高手”肺癌为了阻止自己的罪行被暴露耍的小伎俩罢了。

病理组织学检查作为诊断组织病变性质的金标准,穿刺活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活检穿刺还广泛应用于确定肿瘤分型、基因检测、明确细胞类型等。穿刺活检是指医生在超声、CT等引导下,将穿刺活检针送到人体疑似病变部位,取出待检组织并制作成标本的过程。在完成穿刺前检查并排除禁忌症后,医生会规划最佳穿刺部位和进针路径,通过局部麻醉的方式完成穿刺,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取材精准、诊断可靠等特点。整个穿刺活检手术过程中患者并不会感到明显的疼痛感,且术后疼痛多为1——2天内即可逐渐消失的轻微疼痛。以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为例,整个手术过程大约半小时。

“穿刺活检会引起恶性肿瘤转移或扩散”这个言论完全是不靠谱的,国内外肿瘤学专家普遍认为,穿刺活检手术不会引起肿瘤的转移和扩散。

谣言二:肺癌晚期患者没法做手术,只能等死

虽然绝大部分肺癌晚期患者不能手术,但是还有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法。早期肺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肺癌患者早期接受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高达70%。但在我国,约68%的肺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错失了手术的宝贵机会。

除了手术,我们有化疗和放疗两大传统治疗手段,也有像精准打靶一样的靶向治疗,还有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的免疫治疗。肺癌分为不同的病理亚型及分子病理亚型,主诊医生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理诊断、基因分型、分化程度等因素,对症下药,选择疗效最大化的治疗方案。如果治疗规范、管理得当,晚期肺癌患者也能获得长期生存和较高的生活质量。

谣言三:化疗副作用太大,千万别用

是药三分毒,化疗药物“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特点让很多患者和家属心生畏惧。其实,化疗的副作用并没有那么可怕。

随着长期的发展,化疗药物的毒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化疗相关副作用的管理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化疗的副作用总体上来说,是可预期、可控制、可逆转的。同时,使用化疗是医生在综合考虑肺癌患者的病理诊断、临床分期、身体承受能力、经济情况等因素后决定的。患者应当放下心理包袱,正确对待化疗的疗效和副作用,积极配合进行不良反应的综合管理,争取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谣言四:基因检测纯属浪费钱,千万别做

一些人认为基因检测这个东西非常“玄乎”,检测项目眼花缭乱,觉得是浪费钱,没有必要做。恰恰相反,基因检测有时能够让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事半功倍。

肿瘤实际上是一种基因疾病,人体基因位点的改变、缺失、重复等,导致了细胞的异常生长和增殖,最终诱发肿瘤。所以,基因检测目的就是要摸清肿瘤的底细,寻找异常的突变基因,从而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指导靶向药物使用、预测免疫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和复发风险等。但是,最基因检测切莫盲从。那么,哪一些患者才需要做基因检测呢?首先是手术前考虑使用靶向和免疫药物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患者。第二是手术后需要对残留病灶进行定期监测的患者。第三是肺癌晚期无法手术且考虑使用靶向或免疫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第四是治疗后需要定期监测复发情况的患者。第五是治疗后耐药需要更换其他治疗方案的患者。

谣言五:肺癌患者须忌口,啥都不能吃

有人相信肿瘤患者通过“饥饿疗法”能饿死肿瘤;有人相信“发物”不能吃,会导致肿瘤转移;还有人相信肿瘤患者不能吃肉,应该改成全素饮食……

这不吃,那不喝,如果患者的营养状况不理想,还怎么和肿瘤斗争?肿瘤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常表现为消瘦和恶液质,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治疗效果、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肿瘤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医嘱,合理补充营养。这样才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保证拥有稳定的体质来面对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

另外,肿瘤患者在规划饮食时要避免一些误区,一直以来,肿瘤患者对“发物”都存在偏见。发物是指易引发过敏、旧疾,加重病情的一类食物,主要特点是辛辣、燥热、肥甘厚味,例如带鱼、黄鱼、海参、鳝鱼、鸡肉等。对于发物会造成肿瘤复发转移更无科学根据。大部分“发物”含有高蛋白和维生素,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是肿瘤患者的极佳食物,能够有效补充营养、促进机体恢复。由于肿瘤患者体内的组织蛋白更容易流失,同时治疗期间需要更多的蛋白质支持体内组织的修复、重建及免疫调节。肿瘤患者饮食应当保证合理的荤素比例,摄取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

南报融媒体记者李花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