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突症常见、多发,治疗方法较多。我在临床推崇系统、规范、整体化的保守疗法并关察到六种步态、七种姿态有协助诊断、疗效评估、指导治疗、参与疗效评定、预防作用的重要意义。
一 步态
1. 端腰步态
①动作描述
腰部紧张僵硬或连同上身程端提状态行走。
②形成机理
保护性腰肌、腹肌韧带紧张痉挛使生理弯曲变直,并把身躯向上端提,骶部轻度前移,以减轻躯干对椎间盘的压力,从而减轻神经根的受压。
③协助诊断
A. 端腰步态B.症状C.其它阳性体征D.合并症诊断E.X线片、CT、mRI等F.鉴别诊断(后关节紊乱)
④疗效评估
A.早期仅僵硬不适感,时机好、疗程短可临床治愈。
B.首次表现端腰步态,除压迫马尾神经外,诊疗规范,可临床治愈。
C.失治、误治或治疗未彻底端腰步态可长期存在。
⑤指导治疗
A. 治疗原则:a:缓解或解除神经根压迫
b:消肿、减压、止痛
c:重建腰椎力学平衡
d:重视首次发病防止转为慢性期
B. 治疗方案:a牵引:三维牵引
骨盆牵引
床头牵引
b手法:整脊手法
推拿手法
点穴手法
c其它疗法:针灸、火罐
中药外用、内用
西药
物理疗法
骶管疗法
d压迫马尾神经导致膀胱肌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者立即手术
e腰围制动(病轻可不用)
f卧床休息
g仍有端腰步态存在者继续治疗
C. 合并症治疗:a腰3横突炎(不牵引)
b腰椎后关节紊乱(200N——300N牵引)
c黄韧带肥厚(3个月牵引)
d骶髂关节炎(手法)
e梨状肌炎(综合疗法)
⑥疗效评定(临床治愈)
A端腰步态消失 B症状消失 C其它阳性体征消失 D其它腰突症姿态消失
2.叉腰端腰步态
①动作描述
双手或单手叉腰并程端腰步态行走。
②形成机理
在端腰步态的基础上,关节囊炎性水肿、椎管内压力增大的表现。
③协助诊断
A叉腰端腰步态 B症状(疼痛)C其它阳性体征 D X线片、CT、mRI等E.鉴别诊断(后关节紊乱)
④疗效评估
A叉腰端腰步态症状重、病情急,但只要诊疗得当,疗效较好。
B失治、误治或不规范治疗常反复发病。
⑤指导治疗
⑴治疗原则:消肿减压为主,重建腰椎力学平衡
⑵治疗方案:A慎用牵引 B选择合适手法
C激素或甘露醇 D外敷中药、内服药
E其它疗法 F腰围制动与卧软床休息
⑥疗效评定
A叉腰端腰步态消失 B症状消失 C其它阳性体征消失 D姿态消失
6.侧凸步态
①动作描述
上半身基本端正,腰向左或右侧凸行走
②形成机理
A腰椎凸向患侧: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外上方,突出口开大突出的髓还纳,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晚期突出物无还纳可能使凸向健侧,使神经根松弛,减少对神经根挤压
B腰椎凸向健侧: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下内方,便向健侧凸,使神经根的张力减少,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
③协助诊断
A侧凸步态 B症状 C其它阳性体征 D腰突症姿态 ECT
④疗效评估
A本阶段症状明显,发病较急,若及时规范治疗,疗效较好
B失治误治,可转入慢性阶段
⑤指导治疗
A治疗原则:解除神经根压迫,消肿止痛
B治疗方案:a牵引 b手法 c 激素
d其他疗法:针灸、中药外用、物理疗法
e腰围制动
f卧床休息
⑥参与疗效评定
A侧弯步态消失 B症状消失 C其它阳性体征消失 D腰突症姿态消失
4.屈腰步态
①动作描述
上身前屈15°以上行走
②形成机理
突出物增大,机体保护性屈腰加大椎间隙前窄后宽,有利于椎间盘还纳和黄韧带拉紧,扩大椎管内容积,减轻椎管内压力。
③协助诊断
A屈腰步态 B症状 C其它阳性体征 D腰突症姿态 E X线片、CT、mRI等
F与腰椎管狭窄症鉴别
④疗效评估
A是腰突症保守疗法的关键阶段,失治、误治或诊疗不规范加速腰椎后关节增生退变、关节囊肥厚钙化、侧隐窝狭窄,另致肌肉韧带劳损,特别是黄韧带。
B慢性期易转向腰椎管狭窄症
C易压迫马尾神经引起大小便失控
D规范治疗可临床治愈但疗程加长
⑤指导治疗
A治疗原则:a减压、解除神经根压迫为主
b消肿止痛 c重建腰椎力学平衡
B治疗方案:a牵引:骨盆牵引
床头牵引
b手法:人工间歇牵引下手法最佳
c中药帖敷、透敷、熏蒸、西药甘露醇为主要辅助疗法
d斜拔手法慎重考虑,骶管疗法慎重考虑
e腰围制动
f卧床休息
⑥参与疗效评定
A屈腰步态消失 B症状消失 C其它阳性体征消失 D腰突症姿态消失
5.跛行步态
①动作描述
患下肢脚尖落地后迅速抬起,重心移项健下肢并向前跨小步行走
②形成机理
为了减少患肢支撑时间,中心需迅速移向健下肢,所以跨步较小,脚尖着地避免神经根被拉紧并避免脚跟震动。
③协助诊断
A跛行步态 B症状(损伤的神经支配区持续麻木)
C其它阳性体征 D下肢肌肉萎缩 E CT、mRI、肌电图
F与间歇性跛行鉴别
④疗效评估
A此阶段多为失治、误治、医源性损伤致使椎管内粘连,椎管内神经根或椎管外神经受压损伤,若不及时治疗神经根或神经恢复较差并且相应神经支配区肌肉萎缩,需综合治疗。
⑤指导治疗
A治疗原则:
a:解除神经根或神经压迫
b:恢复神经根或神经的损伤、肌肉萎缩
B治疗方案
a骨盆牵引 b手法 c骶管 d针灸
参考疗法:e口服药物 f中药、熏蒸 g理疗
特别疗法:h水中锻炼、冲浪
⑥疗效评定
A跛行步态消失B症状消失 C其它阳性体征消失 D肌肉萎缩恢复较好
6.斜腰趔髋步态
①动作描述
腰部紧张、僵硬、前挺并斜向一侧,骨盆倾斜,大腿微外旋位行走。
②形成机理
腰突症保守疗法久治不愈,腰椎间盘突出并钙化,长其压迫神经根,并与椎管内软组织自身调节,使腰椎前凸加大,斜向一侧并使骨盆倾斜度加大,大腿外旋位行走。
③协助诊断
A斜腰趔髋步态 B症状 C其它阳性体征 D其它姿态 E C T、mRI等
④疗效评估
本阶段多为腰突症保守疗法久治不愈期,保守疗法欠佳。
⑤指导治疗
建议手术治疗
二 姿态
1.坐位疼痛
①形成机理
坐位时,腰椎间盘上的载荷物是躯干重量的3倍,而活动时还要加上动力性载荷是椎间盘载荷达静态位置时的2倍,载荷通常指压应力、张应力和扭转应力的结合,如果同时腰椎后关节紊乱,关节囊肿胀,抗张应力和压应力下降,而腰椎间盘所受载荷增大,因此坐位疼痛。
②协助诊断
a坐位疼痛 b有或无其它阳性体征 c有或无其它步态 d CT、mRI等
③指导治疗
A如果系统治疗后,尽管无其它阳性体征仍需继续治疗
B坐位尾骨疼痛者更应慎重治疗
④参与疗效评定
A坐位无疼痛 B其它症状消失 C阳性体征消失 D步态消失
⑤预防作用
A急性期避免坐位,恢复期尽量坐位时间不超过1小时
B提倡办公椅后倾30°的靠背,有扶手。
1. 站起疼痛
①形成机理
站起动作时腰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比坐位还高,另外站起时腰肌韧带、腹肌处于紧张状态,使椎管内压力相对增大,部分腰肌也会因劳损而疼痛,小关节遭受挤压也是重要原因。
②协助诊断
A站起时疼痛 B其它症状 C阳性体征 D步态
③指导治疗
A站起仍痛,继续治疗
B,查清疼痛,以防漏诊,特别是腰3横突
④参与疗效评定
A站起无疼痛 B症状消失 C阳性体征消失 D步态消失
⑤预防作用
A急性期卧床 B恢复期站起须双脚后移,双手扶大腿上部或扶扶手站起
C站起疼痛仍需继续治疗,不能急于投入工作
2. 翻身困难或疼痛
①形成机理
翻身增加神经根对突出物的摩擦,增加疼痛。神经根水肿加重,同时可伴后关节滑膜嵌顿或关节囊水肿,翻身加大刺激,故疼痛。
②协助诊断
A翻身困难 B其它症状 C阳性体征消失 D步态消失 E与单纯滑膜嵌顿鉴别
F CT、mRI
4.弯腰拾物受限
①形成机理
A弯腰会使椎间盘后突增加,进一步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增加疼痛。
B弯腰时椎间盘成为支点。
C后关节损伤
②协助诊断
A弯腰拾物受限 B其它症状 C阳性体征 D步态 E CT、mRI
③指导治疗
A弯腰拾物受限继续治疗
B注意后关节的治疗
④预防作用
恢复期弯腰后再起身的过程中须再屈髖屈膝,双手扶腿,完成起身动作
5. 起床疼痛
①形成机理
多于急性期上身重量的压力作用于椎间盘,加重神经根压迫,增加椎管内压力,故起床疼痛
②与单纯后关节滑膜嵌顿鉴别
③参与疗效评定
A起床疼痛消失B症状消失 C阳性体征消失
④预防作用
急性期应采取保护性起床方法
A离开枕头,俯卧在床上
B双手双膝撑在床上
C然后自然地伸直背部站起来
6. 穿衣脱衣受限
①形成机理
穿衣脱衣时腰部前屈、低头,腰椎间隙前窄后宽,椎间盘后突加重,同时下肢抬起绷紧,神经根被牵拉移位,故受限
②协助诊断
A穿衣脱衣动作受限B症状消失 C阳性体征消失 D步态消失 E肌电图、CT
③指导治疗
久治不愈,可能椎管内粘连,疗程长,需综合治疗,但受限必须消除
④参与疗效评定
A穿衣脱衣动作受限消失 B症状消失 C阳性体征消失 D步态消失
7. 咳嗽、喷嚏疼麻
①机理分析
使腹压增加,加大椎管内压力
②协助诊断
A咳嗽、喷嚏时,腰部疼痛伴下肢发麻 B其它症状 C阳性体征 D CT
③指导治疗
A如果咳嗽、喷嚏诱发腰突症,尽快治愈防止转为慢性
B如果治疗后咳嗽、喷嚏仍发生腰疼下肢麻继续治疗
④参与疗效评定
A咳嗽、喷嚏后无下肢麻疼
B其它症状消失
C阳性体征消失
⑤预防作用
A预防感冒
B禁止吸烟
C咳嗽、喷嚏时快速抱腹屈髖屈膝。
三.概括性总结
①腰突症的姿态与步态实质上是功能受限的代偿性保护
②姿态多为症状,步态多为体征
③姿态与步态贯穿腰突症始终
④为了便于讲述才如上排列姿态与步态,临床腰突症姿态与步态可同时、相继出现,而病理进程递增发展
⑤科学认识腰突症姿态与步态便于规范、系统、整体化保守疗法
⑥需进一步观察姿态、步态与腰椎间盘突出分型的关系
⑦做好姿态与步态不同时期患者的心理调节
⑧增加腰突症学术成分,扩大宣传腰突症防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