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增进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开始,将每年的12月1日确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以此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设立艾滋病日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艾滋病防治及反歧视方面的工作。应该说,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与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也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世界上首例HIV感染确诊病例至今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HIV感染,疾病发生、发展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是科技促进了抗HIV治疗,各种新药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更是改变了HIV感染人群和艾滋病病人的诊疗疗效。
在这样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人们对于HIV病毒、病毒感染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通过及时、准确、有效、连续的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疾病控制已经获得了满意的疗效。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当今社会上,HIV感染已经不再是那个让人极度恐慌的疾病,人们对于他的认识状态也发生了很大改变。HIV感染者的管理、治疗已经成为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一样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有研究表明,只要规律、有效的服用抗病毒药物,HIV感染者的生存年龄完全可以与正常人接近。这样的结果甚至比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佳。
所谓的HIV感染,其实就是HIV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和破坏的过程。HIV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担负主要免疫防御作用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并且实施大量的破坏过程,这就使得人体的免疫功能被直接破坏,最终使得感染者的身体丧失了免疫功能。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感染了HIV病毒的人群就会发生机体免疫力下降,机体防御能力降低等情况,这些原因也是HIV感染者易于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机体免疫力的下降,以及免疫水平低下的持续时间的延长,机体的免疫系统对于部分细胞发生衰老、突变、癌变的监控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这样就可能导致引发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生。
随着HIV感染者的存活时间的延长,感染者的年龄也会逐渐增大,机体的免疫监测机能也会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HIV病毒对免疫细胞的破坏、损害程度而发生叠加效应。机体免疫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也是HIV感染者容易发生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随着HIV感染者年龄的不断增高,感染时间的延长,疾病发生反复等因素的存在,HIV感染者也会逐渐成为恶性肿瘤疾病的高危人群,或者是易患人群。
说到应对肿瘤高危人群,最好的预防肿瘤发生的方法就是采取预防肿瘤发生的高危行为,与之同时,再去除诱发肿瘤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对于HIV感染者而言,HIV的感染已经发生了,接下来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如何科学、规范的实施肿瘤的筛查,如此可以及早地发现早期肿瘤,并实施以具有针对性的抗肿瘤治疗,如此才是提高肿瘤疾病治愈率,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既然无法做到未雨绸缪,还是应该最大限度的保证亡羊补牢。
说到肿瘤筛查和常规的健康体检,其实他们都是发现早期肿瘤的有效手段。根据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对于HIV感染者而言,恶性淋巴瘤、宫颈癌、直肠癌、卡波西肉瘤、肺癌、胃癌、肝癌、口腔、咽喉部等肿瘤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也是HIV感染者最容易发生的恶性肿瘤。对于这些肿瘤疾病来说,恰好符合流行病学角度上适宜于实施肿瘤筛查的肿瘤病种。根据这样的结果,对于HIV感染者实施肿瘤筛查显然也是适宜、有效的。
对于上述这些肿瘤而言,实施肿瘤筛查和常规的体格检查其实都是适宜的,在此,临床上并非一定过分强调实施肿瘤疾病的筛查,而轻视常规性体检。
强调按时,具有针对性的实施基础性临床常规检查,也是可以满足HIV感染者的体检基本要求的。临床上建议对于那些HIV感染者,在疾病状态稳定的情况下,至少每一年都应该在正规的医疗机构实施一次健康体检。检查中需要针对HIV感染者易患肿瘤疾病的部位进行详尽的检查,主要包括:
对于体表异常的皮肤病损实施皮肤镜检查,同时进行局部组织病理学活检,尤其是对于那些伴有肿大的浅表淋巴结,以及面颈部、外生殖器、口腔和四肢等处的暗紫红色皮疹,更加需要特殊关注。
对于HIV感染者还要进行特定组织、器官具有针对性的检查,如肺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结节,对于高度可疑的小结节可以定期在肺结节门诊进行随诊,尤其需要关注肺结节的形状、大小、结构、实性状态等变化因素。对于较大的结节,或者是具有了较为明显恶性倾向的结节,则需要听从胸外科医生的建议实施手术切除,以进一步明确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对于确定为肺癌的患者,根据肺癌实施后续的抗肿瘤治疗。
对于消化系统可疑发生疾患的感染者,实施肛门和直肠指检、HPV检查、直肠镜检查则具有着突出的作用和意义。
对于HIV感染的女性患者,宫颈癌筛查当列为必须实施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在常规妇科检查的基础上,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查也是实施肿瘤筛查的主要内容。
对于口腔、咽喉部发生不适反应者,除了常规需要在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等相关专业实施检查以外,HPV检测也是必要的,毕竟HPV病毒在特殊人群中发生的“口腔-性接触”机会增加,也是导致口腔、咽喉部肿瘤发生概率增大的最直接性的相关因素。目前,在临床上已经上市的2价、4价和9价HPV疫苗,除了可以有效的预防女性宫颈癌疾病的发生,对于男性来说也是具有着最为实际的预防作用,套用HPV可以“男女通吃”这句话来说,HPV疫苗的接种也应该是“男女通用”的。随着HPV感染引发口咽部肿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目前临床上已经明确的强调男性接种HPV疫苗的必要性,尤其是对HIV感染者这样的特殊人群所具有的预防性应用。
对于肿瘤疾病的预防,除了特异性的检查措施以外,对于HIV感染者而言,还应该重视自身家族性肿瘤疾病、遗传性疾病、基础性疾病,或者其他由于个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职业因素所导致的肿瘤易患疾病的检查和筛查,毕竟肿瘤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HIV感染者而言,HIV所导致的机体免疫水平下降也是一个主要的内容。
在很多恶性肿瘤中,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肺癌等,他们的发生具有着明显的肿瘤家族遗传倾向,这些疾病的发生具有着与遗传基因相关的内在因素。如果在此时,再加上HIV感染而导致的机体免疫水平低下的外在因素,其发生肿瘤的几率将会大为增加,如此也是验证了肿瘤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这些人员,就更加需要把他们列为恶性肿瘤疾病的高危人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年实施一次肿瘤健康筛查,与之对应的肿瘤筛查条件也可以适当的放松,包括肿瘤筛查的起始年龄、检查频率、检查项目等多种因素。
与之同时,对于那些伴有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携带、具有吸烟、饮酒史、营养代谢异常、喜食烧烤、腌制饮食、以及肥胖、久坐、便秘、熬夜等肿瘤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基础疾病者,也适合进行必要的健康体检和肿瘤筛查。
HIV感染者实施的健康体检或者肿瘤筛查,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的问题,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高发现早期肿瘤,这样也是提高肿瘤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有效手段。也许正是因为HIV感染者的疾病特殊性,HIV感染者的肿瘤筛查也是一个特殊的诊疗过程,需要结合专科医生的问诊,常规的体格检查,再结合具有针对性的肿瘤筛查项目来共同实施、综合判断。
在对HIV感染者实施肿瘤筛查的过程中,HIV感染者需要主动介绍自己的家族史、HIV感染史,做到准确而不隐瞒,对于那些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史的,如乙肝、丙肝病史者还要详细介绍自己身体的不适和变化,为医生的检查决策提供依据。在检查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医生对患者实施的身体体格检查,这些检查时常是被临床医生和HIV感染者所忽视的,尤其是对于暴露性部位的检查和肛门指诊等检查内容尤其需要提示大家重视,同时也要强调大便潜血等项目的检查和意义。
对于那些具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包括吸烟、酗酒、药物滥用、长期过度劳累、熬夜、营养膳食结构不良、特殊饮食习惯、有害毒物的职业、环境接触者也要与医生进行必要的介绍和说明,医生也会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检查计划,做到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避免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