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疗的新局面

高文斌医生 发布于2024-02-17 19:32 阅读量287

本文由高文斌原创

说起肺癌,他可是在全球范围内长期居于发生率、死亡率首位的恶性肿瘤。如果是回到20年前,人们对于肺癌的诊疗还是处于一个尴尬而又极为棘手的状态,手术、化疗、放射治疗等三板斧的治疗模式已经使得肺癌的治疗达到了一个瓶颈状态。

21世纪初,一种被称为靶向药物及其治疗的全新诊疗技术,给包括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疗效。因此,靶向治疗也被称为本世纪初肿瘤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说起肺癌靶向药物治疗,他可是在本世纪初第一个被应用于临床的神奇的治疗方法。你几乎不可想象,部分肺癌患者通过每天口服一个小小的药片,就可以神奇般的控制肺部肿瘤,他们获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更高的生活质量以及更长的生存时间。

在这样的诊疗过程中,临床医生们发现,实施靶向药物治疗的肺癌患者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治疗有效的。这些“部分肺癌患者”就被称为“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优势人群”,他们兼有“东亚人”“不吸烟”“女性患者”“肺腺癌”等一系列的临床特点。在所谓的优势人群中治疗效果会更佳,于是,这四个因素也就成为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主要用药依据。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被称为“EGFR”的肺癌驱动基因被人们发现,在肺癌组织中,是否存在着EGFR基因突变成为决定靶向治疗药物是否有效的主要因素。具有EGFR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可以获得高达71%的治疗有效性,没有突变的患者其有效率却仅仅为1.1%,这显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数据差别。

随着人们对EGFR基因突变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诸多的肺癌驱动基因与肺癌的发生、发展之间具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正是在这样研究的基础上,人们也逐渐的发现了与之对应的靶向治疗药物。有了这些驱动基因靶点的识别,以及对应的靶向治疗药物,整个肺癌治疗领域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肺癌的治疗模式已经彻底的发生了改变,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治疗模式来形容这样的改变也是一点也不为过。

如此优秀的治疗效果自然不会让人们就此满足,科学家们还在探索那些目前已知的,如EGFR基因突变却治疗无效,或者是EGFR基因未突变,或者是那些少见驱动基因突变以外的其他肺癌潜在的驱动基因及其相关药物的开发。应该说,在目前肿瘤学研究领域中,靶向药物及其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领域中是最为活跃的,也是研究的重点,其研究的成果也是最为显著的。与之相应,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疗效也是最为明显和突出的。由于应用了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这已经使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使得肺癌的治疗可以成为一种慢性病管理模式而成为可能。

有了这样的治疗手段和疗效,既使肺癌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种族、经济水平、诊疗水平之中存在着差异,如此独特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也使得我国具备了在肺癌诊疗上实施所谓的“弯道超车”的机会和可能。针对不同的驱动基因类型,选择适宜的靶向药物,可以使得肺癌患者获得最大的利益,更长的生存期,更好的生活质量,真正达到让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