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穿刺活检,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高文斌医生 发布于2024-02-17 19:31 阅读量501

本文由高文斌原创

在临床诊疗中,当发现肺部有肿物占位的时侯,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确定占位肿物的性质,也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确定肿物的良恶性。


实施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操作,简称“肺穿刺活检”,自然就成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常规的肺内肿块的检查和诊断技术。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就是在可疑肿瘤的部位取下一小块活体组织,再通过病理组织学的检查方法对疾病进行明确诊断,与之同时,还可以对组织标本实施必要的进一步的检查,包括组织化学染色、基因检测等等。通过上述的检查,就可以明确疾病的诊断,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有了这样的结果还可以指导临床上进一步治疗用药的选择。


面对着这样一个常规性的检查操作,却时常会招致患者和家属的紧张、质疑和恐惧,在他们的印象中肺是一个喘气的器官,在肺部进行穿刺那还不“漏气”了?再则,在肺上进行穿刺会不会“把瘤子种植到了正常部位呢”?


其实,临床上在对肺部肿块进行病理细胞学、组织学诊断的过程中,医生们还是会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创到微创的原则。同时,也要兼顾获取标本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获得足够数量的病理学诊断标本,以此来满足后续的相关检查的需要。


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设备、理念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于肺部疾病的诊断也是有了很大的变化。纤维支气管镜和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于中央型肺癌的确诊率相对较高,但是对于肺周围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阳性率则明显低了很多,有的时侯甚至是无能为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选择性的实施肺穿刺活检操作就显得优势很大。这样的肺穿刺活检技术对人体的创伤性很小,还可以反复操作进行。在操作过程中,利用CT引导就如同给肺穿刺针安装了眼睛,可以清楚的显示肺内病变的大小、外形、位置,这样也可以准确的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空间关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准确定位,随时监测穿刺针的具体位置和进针方向,如此的过程即保证了穿刺成功率高,临床安全性好。


任何事情都有着他的两个方面,肺部穿刺活检既然具有着诸多的诊疗优势,他也同样具有着一定的风险,毕竟这样的穿刺也是一种具有一定损伤的有创伤性操作。这样就要求在实施此项技术的时候,医生们会对肿块、患者等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并且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进行预估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只要评估得当,操作正确,这样的并发症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或者是降低到最低的发生程度。


至于说到大家担心、质疑的肿瘤细胞可能会种植到正常肺组织的问题,在操作的过程中,只要操作者、穿刺针以及诊疗过程中很好的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保证操作、实施过程中的“无瘤技术”,这样就完全可以避免肿瘤发生针道种植的现象。此外,有研究表明,目前因为实施肺穿刺活检术而引发的肿瘤种植的几率也是低于万分之一以下,这么说来,此项技术也是完全安全、可靠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