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HPV疫苗接种冷知识

高文斌医生 发布于2023-10-26 09:22 阅读量1060

本文由高文斌原创

宫颈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总数接近53万,我国的新发病例约为13万左右,宫颈癌的防治负担相对较重。由于宫颈癌属于相对体表性肿瘤,易于实施肿瘤的体检和肿瘤筛查,再加上人们对宫颈癌的防御意识的增强,肿瘤筛查工作的普及。在近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尤其在发达国家中,宫颈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是,宫颈癌作为一种明确的感染性疾病,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明显出现了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这样的情况,也使得宫颈癌的发病率有可能进一步升高。

对于宫颈癌的发病原因而言,HPV病毒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感染性因素导致肿瘤性疾病发生最明确的例证。与之相对,HPV疫苗也就成了唯一可以预防宫颈癌发生的主要防治手段。按照这样的说法,HPV疫苗也就成了阻断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手段,宫颈癌也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人类消除的恶性肿瘤。即便宫颈癌的成因如此的明确,预防手段也具有了清晰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宫颈癌的防治策略上,除了要实施HPV疫苗接种的主动预防措施以外,接下来还是要重视、强调定期的肿瘤筛查。这才是保证最大程度消除宫颈癌危害的万全手段。

在我国女性HPV感染患者中,其感染途径主要还是通过性传播途径进行的。对于具有性行为的男性和女性来说,一生中感染HPV的几率可以高达85%-90%。但并不是所有病毒感染的人群都会罹患宫颈癌。这主要与人体的免疫力,感染HPV后的自洁能力,以及不同HPV类型作用特点有关。对于免疫水平下降,伴有免疫缺失的人员,HPV持续存在或者反复感染者则危害性更大。研究表明,17-24岁、40-44岁是女性患者感染HPV的高峰年龄。对于这两个年龄段人群的防治措施也会因为疾病因素有所差异。对于年轻人而言,在有性行为之前注射HPV疫苗是预防措施的主要因素,而对于40-44岁的已婚女性来说,除了既往已经完成的HPV疫苗注射以外,实施密切的病毒监控、宫颈癌筛查就显得极其重要,这也是肿瘤防治的差异之处。

宫颈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宫颈局部的HPV感染和多种特定的相关因素相结合才是主要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洁性行为、性伴侣过多、不良性癖好等行为者,都是增加HPV感染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女性过早就开始具有性生活,局部卫生条件较差,尤其是宫颈组织细胞尚未发育成熟,局部免疫系统不够完善、抵抗力低下,局部宫颈组织对HPV刺激更为敏感。再加上性生活紊乱还会增加性传播疾病的协同作用,性传播性疾病也就成了刺激宫颈发生炎症的主要因素,长期的慢性宫颈炎性刺激也是肿瘤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此外,HPV还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直接接触而发生感染,如在如厕、沐浴时有可能将病毒带入生殖器官或者是生殖器官接触到带有HPV污染的浴巾、内衣等。由此说来,HPV感染与性接触、性传播疾病、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因素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此说来,尽早接种HPV疫苗就成了预防宫颈癌的首要防御措施,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由于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福利条件之间的差异,各国及各国际组织对于疫苗注射的具体年龄和实施细节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趋势上差异不大。世界卫生组织对于HPV疫苗注射的建议为,9-14岁未发生性生活的女性都应该成为接种HPV疫苗的主要人群。对于部分已经发生性行为的女性,此时接种疫苗也依旧具有保护性作用的。如此说来,只要是在规定年龄内越早实施HPV疫苗注射,其防治的效果就越好。

自2007年开始,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就推荐HPV疫苗常规接种年龄为11岁或者12岁开始,甚至可以从9岁即开始接种疫苗。而美国癌症协会(ACS)的指南推荐则是从9~12岁开始施行HPV疫苗接种,如此可以获得更高的按时接种率,并且获得更好地预防宫颈癌的作用和效益。

2020年7月美国癌症协会(ACS)对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指南”进行了更新。ACS指南则是建议在9~12岁进行常规HPV疫苗接种,建议所有未接种疫苗的人在26岁以下接种。此外,在ACS指南中认为,对于27~45岁成年人的疫苗接种效益低,预防肿瘤的潜在获益低。对于接种的问题,需要由临床医生和患者进行密切的沟通,以决定是否接种这种成本相对较高,且没有足够的证据指导个人如何决策能够获益的疫苗,故不推荐此年龄段人群常规接种HPV疫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