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岁的张老伯有着50几年的烟龄,去年5月因为咯血行CT检查发现右肺上叶肿瘤。由于肿瘤侵犯了大血管,无法实施手术治疗。病理确诊为低分化肺鳞癌,驱动基因检查阴性又不适合靶向药物治疗。根据他的情况,我们为他选择了化疗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疫制剂的治疗(免疫治疗)。2个周期后,张老伯的咯血、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明显缓解,老人家也很高兴。然而,复查CT检查的结果却显示肿物较前有所增大,这样的结果让老人家有了一些小郁闷。后来,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对此情况考虑为免疫治疗对肿瘤病灶而引发的“假性进展”。就这样又继续原方案治疗了2个周期,不只是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了,CT检查病灶也几乎没有了。李老伯也开玩笑的说,他经历了一次免疫治疗过程中的“虚晃一枪”。
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会都发生各式各样的,与免疫治疗相关的反应。这其中就包括如李老伯这样的,肿瘤病灶在治疗过程中较初始时候的大小明显增大,或者是出现了新病灶,再经过继续治疗以后,肿瘤又出现了缩小。经过病理组织或者细胞学活检证实为坏死或炎性细胞浸润,这种有别于传统的临床反应就被确定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假性进展”。
说起假性进展,其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免疫制剂激活了免疫细胞,这就使得大量活化的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大量的朝着肿瘤病灶处富集,这样的富集状态势必导致肿瘤的原发病灶、微小转移灶的表面或内部聚集了大量的免疫细胞。从外观上看,肿瘤的体积和大小也就明显的增大了,这种假性进展与治疗无效而导致的肿瘤本身增大而发生的进展在影像学检查上很难区别。假性进展的出现,首先对于疾病的转归就会产生一定的干扰,直接影响了疾病状态的评估、评价。这样也极易导致治疗决策错误,使得无效方案继续使用贻误治疗时机,增加不良反应发生。也可能是失去有效的治疗手段而缩短患者的生存期。
临床上假性进展出现的时间一般较早,多数在接受免疫治疗的前几周出现,极少在治疗之后的第12周出现。因此,临床上根据这个时间点,将假性进展分为早期假性进展和迟发性假性进展。此外,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实施免疫治疗而发生假性进展的几率也有所差异。综合各种临床试验数据显示,黑色素瘤发生免疫治疗假性进展的发生率为2.78%~9.69%,非小细胞肺癌为1.81%~5.77%,肾细胞癌为2.86%~8.82%。由此看来,假性进展在临床上较之于肿瘤治疗失败、肿瘤真正进展来说,这只是一个相对的小概率事件。
科学有效的区分、评价肿瘤的假性进展与真正进展也就成了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大问题。目前,在临床上除了常用的CT、MRI等放射影像学评估手段,以及血液中各种肿瘤标志物等指标检测以外,病理组织学检查则显得更加直观、准确,这也是判断假性进展的金标准。
其他的影像学检查,可以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超声血流检测、PET-CT等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进行鉴别诊断。这些手段在使用过程中都具有着各自的适应症、局限性,因此需要多手段相互结合的方法来实施判断和治疗决策。
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是近年来常用的鉴别诊断方法之一。ctDNA来源于肿瘤患者体内凋亡或坏死的肿瘤细胞,检测ctDNA水平可以评价肿瘤负荷、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一些罕见突变。这些对于区分假性进展和疾病进展具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DNA的检测可以排除免疫细胞浸润、组织坏死和水肿的干扰,还可以实时的反映肿瘤负荷大小。此外,血清IL-8水平变化与肿瘤病灶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比较直观的起到鉴别作用。作为血液学的IL-8检测更加方便、经济,也适合进行动态变化监测。
对于肿瘤患者一般状态、功能状态评估,在假性进展评价中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这主要与假性进展所导致的病灶增大,或者渗出物增加而引起的占位效应有关。但是,多数情况下,判断为假性进展的患者其一般状态、功能状态等主要指标均朝着临床利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判断,目前都是以肿瘤大小为主要评价依据的。对于免疫治疗而言,这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势必需要选择更加适合于免疫治疗特征的新的评价方法与手段。肿瘤大小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先增大、再缩小的变化趋势是肿瘤免疫治疗中假性进展的主要特征所在。正因为如此,目前临床上采用的irRC、irRECIST、iRECIST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也是有别于传统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假性进展作为一种非典型的免疫治疗反应,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只有及时、准确、正确的认识假性进展,才可以使得患者的免疫治疗获得最大化的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