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术后化疗越早越好

高文斌医生 发布于2023-10-22 10:47 阅读量585

本文由高文斌原创

“化疗对身体影响太大了,我还是想术后回家调理一段时间再去医院进行后边的化疗,没有好的体力真的是受不了这样的治疗”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几天前在罗湖医院肺癌MDT中会诊的患者老李。老李的肺癌手术治疗结束以后,按照他的术后肿瘤病理学检查报告结果,我们也是计划在术后20天左右开始实施术后的辅助化疗。

面对着老李的这些想法,对于我们这些肿瘤内科医生来说是一点也不感觉到奇怪,毕竟拥有这样想法的人真的是太多了。此时,我们能做的工作就是告诉老李:“肿瘤术后化疗越早越好”

说起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他可是肿瘤治疗中最为经典、最基础的方式之一。即便是在当今各种抗肿瘤诊疗手段飞快发展的时候,化学药物治疗依旧是肿瘤治疗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肿瘤切除术后的患者,实施辅助治疗可以消灭那些可能发生的微小转移病灶,提高外科手术治疗的治愈率,降低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率。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更是控制肿瘤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来,新的肿瘤治疗手段,如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不断的涌现、发展,但是,肿瘤化疗的作用依旧具有着不可替代性。

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顾名思义就是采用药物实施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法。化学药物也就成了治疗的核心内容。目前,临床上已知的抗肿瘤药物有近百种,但是,真正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也就是约20种左右。这些药物分别具有着不同的抗肿瘤作用机制,这些作用主要围绕着肿瘤细胞的生长、分裂、增殖的过程。这其中的主要环节包括:干扰细胞核心的成分,即核酸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直接与DNA结合并影响其结构和功能的药物,以及改变机体激素平衡,从而抑制肿瘤的药物等。这些作用的核心就是阻止肿瘤细胞由一个变成两个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说肿瘤的化疗越早越好,这其中还有其作用特点和肿瘤细胞生长特点等因素直接相关的。

肿瘤药物在施行化疗的过程中,化疗的效果如何,不单纯与化疗药物对于肿瘤细胞的敏感性直接有关,还与很多其他因素直接相关。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与肿瘤细胞的数量,也就是肿瘤的负荷,也就是肿瘤的大小、体积成反比。对于一个肿瘤细胞、肿瘤组织而言,同样的治疗药物等条件下,肿瘤细胞的数量越多,肿瘤的大小越大,其化疗的治疗疗效就越差。与之同时,在肿瘤的化疗过程中,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化疗方案,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多药组成的联合方案,也就是由几种化疗药物组合而成的多药方案。这些药物按照化疗药物的作用特点,在每一个治疗疗程中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消灭固定的肿瘤细胞数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肿瘤细胞杀伤的1级动力学特点。这样的细胞杀伤过程不是我们想象、理解的全杀伤的过程。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肿瘤是由100个细胞组成的,每次化疗能够消灭30%的肿瘤细胞,那么经过一个周期的治疗,杀伤30个细胞,剩下的就是70个,再实施第二次化疗的时候,杀伤的是21个细胞,剩下的就是49个。尽管随着化疗的进行,肿瘤的负荷出现明显的下降,但是治疗的效果还是以等比例的模式进行。如此说来,在最为理想的状态下,在完全按照数学模型实施化疗的过程中,肿瘤细胞也是不可能完全依赖化疗药物而杀灭到“0”。在这样的情况下,待到我们采用目前的影像学检查都看不到肿瘤大小的时候,此时在理论上还是有残存的肿瘤细胞存在的,而剩下的这一部分肿瘤细胞,则主要是依靠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实施以肿瘤细胞杀伤“0”级动力学,即对肿瘤细胞实施等数量杀伤的方式去清除。

应该说,我们举例说明的这种肿瘤杀伤模式是最为理想化的,也是最为数学模型化的过程。现实的临床诊疗过程绝对不会是这样的。现实的肿瘤治疗过程中还会出现肿瘤细胞的各种耐受性、耐药性、细胞发生转化等因素,这些也会给肿瘤带来所谓的难治,或者出现潜在的转移情况发生。

此外,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的角度出发,大块的肿瘤组织及其所属的淋巴组织,甚至是转移病灶被手术切除以后,机体中的肿瘤负荷会出现一个明显降低的过程和结果。此时的机体或者肿瘤组织则会产生一种反馈性的调节效应,刺激残存肿瘤细胞的再次生长、增殖,为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肿瘤组织的增大创造条件。而此时处于生长、增殖过程中的肿瘤细胞却又是对化疗药物最为敏感的阶段,此时实施化疗则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反,当肿瘤生长到了一定的阶段,此时再实施化疗,其效果也就自然差得多了。

每一种肿瘤的治疗时机都是有着特殊的规定和最佳时刻的,何时开始、何时治疗,这事还真得听科学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