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3)

高文斌医生 发布于2023-10-17 09:14 阅读量1138

本文由高文斌原创

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SCC是一种特异性很好,也是最早应用于诊断鳞状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的肿瘤标志物。SCC在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中抑制细胞凋亡,参与鳞状上皮层的分化,在肿瘤细胞中参与肿瘤的生长,由此看来,SCC有助于对所有鳞状上皮细胞起源肿瘤的诊断和监测。在人体以鳞状细胞为主要细胞、组织来源的器官,如:子宫颈癌、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癌、食管癌、鼻咽癌以及外阴部鳞状细胞癌等,这些肿瘤患者血清中SCC水平会有所升高,其浓度随病期、病情的加重而增加、升高。因此,SCC也具有了在临床上用于监测这些肿瘤的疗效、复发、转移以及评价预后的作用。

SCC对子宫颈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对原发性宫颈鳞癌的敏感性为44%~69%,复发癌的敏感性为67%~100%,特异性为90%~96%。其血清学水平与肿瘤发展、侵犯程度以及是否有转移等情况直接相关。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SCC浓度显著下降,当疾病发生转变的时候,又可以及早发生检测水平的升高而提示复发、转移,其中约50%患者的SCC浓度升高会先于临床诊断标准的2~5个月,由此,SCC也可以作为独立的风险预测因子加以应用。

对于肺鳞癌的辅助诊断,SCC在肺鳞癌中的阳性率为46.5%,其水平与肿瘤的进展程度相关,临床上如果配合使用CA125、CYFRA21-1和CEA联合检测,则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肺癌患者临床诊断的灵敏性。

对于食管鳞癌、鼻咽癌的预测,其阳性率随病情发展而上升,尤其是对于晚期患者,其灵敏性可达73%,联合检测CYFRA21-1和SCC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III期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阳性率为40%,IV期的阳性率则增至60%以上。

12.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

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也是目前临床肿瘤学界公认的、唯一具有器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血清TPSA升高一般提示前列腺存在病变,包括前列腺炎、良性增生或者恶性肿瘤。血清PSA是检测和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血清TPSA定量的阳性临界值为大于10μg/L,前列腺癌的诊断特异性达90%~97%。由此,TPSA也可用于高危人群前列腺癌的筛选与早期诊断,这也是第一个由美国癌症协会推荐用于筛查5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TPSA的测定还可用于监测前列腺癌患者或接受激素治疗患者的病情及疗效,90%以上的前列腺癌术后患者的血清TPSA值可降至不能检出的痕量水平。在临床随诊过程中,若术后血清TPSA值再次出现升高或者持续未下降至满意的程度,则提示有残存肿瘤。放疗后疗效显著的患者,50%以上的患者在2个月内血清TPSA可以降至正常水平。

13.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

单项的血清总PSA(TPSA)测定不能明确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的前列腺增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浓度2~20 ng/ml范围内,二组病人之间有交叉存在。而FPSA/TPSA比值则不受此因素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通过FPSA/TPSA比值检测和计算,则可以达到鉴别前列腺癌或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目的。前列腺癌患者的FPSA/TPSA比值明显偏低,良性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FPSA/TPSA比值则显著增高。在临床诊断学上,FPSA/TPSA比值的界限值被界定为0.15,低于该值高度怀疑前列腺癌,其诊断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88.6%,明显优于TPSA单独测定。

FPSA检测主要适用于未经治疗、TPSA值为2~20 ng/ml之间病人,当TPSA值低于2 ng/ml或高于20 ng/ml时,FPSA/TPSA比值并不能用于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的前列腺增生。

14.α-L-岩藻糖苷酶(AFU)

AFU是对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检测的又一高敏感、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U活力显著高于其它各类疾患,如各种良、恶性肿瘤。血清AFU活性动态曲线对判断肝癌治疗效果、估计预后、预报复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甚至优于AFP。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血清AFU活力测定在某些转移性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或子宫癌之间具有着一些重叠效应,甚至在某些非肿瘤性疾患,如肝硬化、慢性肝炎和消化道出血等也有轻度升高的现象。因此,在临床使用AFU的时候,应与AFP同时测定,如此可以提高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最大程度的降低干扰作用,发挥其较好的互补、鉴别诊断的作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