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幽门螺旋杆菌(Hp),这可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小家伙。自1983年开始,人们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Hp以来,它就成了目前已知道的,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的一种微生物。
然而,这个被称为“幽菌(幽君)”的小家伙在与人类共伍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对人类友好的行为。近些年来,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Hp感染会明显增加人们消化不良症状,导致各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尤其是显著增加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的发生风险。与之同时,人们也逐渐找到了Hp诱发胃部肿瘤发生的多种致病机制。正因为如此,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初步将Hp列入了一类致癌物。2021年12月,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所属的美国毒理研究所公布的第15版致癌物报告中,Hp被美国列为“明确致癌物”,正是因为这样的结果,使得我们终于认清了Hp这个小家伙真的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幽君”,而是一个胃内的“恶狼”。
现实生活中,Hp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普遍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的Hp感染率至少在50%以上,甚至有预估其感染率为60%-70%左右。由于Hp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可以在胃内高胃酸浓度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它可以通过自身的代谢、生存特点而生产出特殊的尿素酶,如此释放出一些碱性物质,如氨类等中和胃酸,如此制造出适合自身生存的环境。
也正因为如此,胃内的碱性物质以及Hp的不断繁殖会对胃的内环境以及胃壁结构造成破坏,这也是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胃炎症状,进一步发展下去,还会导致胃壁糜烂病变出现胃溃疡,甚至是发生胃部恶性肿瘤。而临床研究发现,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等疾病均与Hp感染直接有关,Hp感染也会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
在日常生活中,Hp感染会导致一系列的轻重不等、变化各异的临床症状。如胃部不适、疼痛,可以表现为胃部的绞痛、烧灼样痛,或者伴有烧心、反酸等不适反应,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出现进餐后胃部疼痛,这往往提示有胃部糜烂、溃疡等可能。腹胀也是Hp感染的常见反应,以腹部胀满为主要表现,或者出现食欲欠佳,没胃口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频繁地打嗝、嗳气等胃动力不足表现。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很多前往消化内科就诊的患者,都需要首先实施Hp检测的主要原因。
在临床肿瘤学的研究中,Hp感染是导致胃部癌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研究也提示,这种具有致癌效应的Hp可能是一种特定的Hp菌株,并非是所有的Hp菌株都会导致胃部恶性肿瘤的发生。而且从感染了Hp开始到发生局部胃炎、再到胃溃疡、直到胃部恶性肿瘤的发生也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总体上需要大约十余年以上的时间。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实施有效的抗Hp治疗,都可以如同踩刹车一样及时避免胃部疾病,甚至是胃部发生的可能。
对于Hp感染后的治疗,临床上强调规范化、专业化治疗,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或者是检查出已经具有胃部溃疡,且具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则更加需要接受正规、完善的专科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四联疗法,即一种抑制胃酸药物、一种胃黏膜保护剂、两种以上抗生素的治疗。虽然治疗药物和方法比较明确,对于患者来说也切不可照方抓药、擅自用药、自以为是,更不能自行中断治疗,这样的危害性会极大的增加Hp耐药性的发生,这也为未来的治疗增大了治疗难度。与之对应,也要避免不正确的判断,以免发生过度医疗或延误病情等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Hp的治疗与预防也是同等重要的,由于Hp主要是经口传播,因此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是预防疾病的主要内容,如注意饮食卫生,减少生冷饮食,加强食物的清洁消毒,餐具的清洁消毒。在饮食过程中避免聚餐,鼓励分餐制、使用公筷、避免口嚼食物喂养小儿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