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在我们身体的组织、器官中选出一个“劳模”,“胃”获得当选估计不会有什么意外。对于我们的胃来说,那也算得上是辛苦异常,不只是需要装填每日的饭食和饮料,就是其他无干的酒水、药物等内容也要毫不拒绝的装进来。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时常还会说,我们的胃还得留着装些“闲气”“怒气”和“憋屈”。
如此说来,胃部发生疾病也就没什么可以奇怪的了。由此,胃病也就成了常见病,多发病,甚至大家对于自己短时间内出现一些小毛病也不会过于重视和恐慌。多数的情况下,大家适当的休息一下,调整一下,或者是简单吃点药物应对一下,或许真的就会使得那些症状获得改善。也正是因为如此,再坚持一下,就使得我们胃部的小毛病逐渐被养成了大问题,甚至是把最佳的治疗时机也给错过了。
正因为如此,在实施胃镜检查的人员中,检查报告的结果中出现“胃炎”也就不足以为奇了。甚至,如果在检查结果中没有“胃炎”或者是“慢性胃炎”两个诊断,你可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刚刚做了胃镜。
说到胃镜检查中的胃炎,很多人会觉着毫不在乎。然而,在胃镜的检查报告中,有关胃炎类型、状态的说法也是多种多样,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或者是胃镜检查中存在着“肠化”、“肠上皮化生”,甚至是“上皮内瘤变”等等。虽说这些内容中都是属于胃炎的范畴,但是,这些诸多的胃炎疾病本身也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在导致胃部损害的诸多因素中,还有一种被称之为“幽门螺旋杆菌”的细菌也是导致胃黏膜损害、损伤的常见危害性因素。最为关键的是,幽门螺旋杆菌在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约为50%以上。幽门螺旋杆菌直接感染和损害了胃黏膜,并且可以导致胃黏膜的萎缩,腺体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对于胃炎而言,其发生的部位多数位于胃窦部,这也是导致胃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与之同时,部分患者还会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损害而发生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显然,这样的危害已经远远超出了胃炎所导致的损害范围。
十二指肠反流也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十二指肠中的反流液可以长时间、间段的刺激胃黏膜,如此可以导致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受到损害的胃黏膜功能受损,胃酸分泌减少,引发各种胃肠道症状。胃黏膜的损伤还会在胃的局部发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局部浸润,这样的浸润也是局部炎症发生的主要表现和病理学特点。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成分浸润范围局限于胃黏膜的上层三分之一时,我们称之为浅表性胃炎,这也是胃黏膜损害的最常见表现。
随着致病因素的持续性、长时间、不断加重的作用,胃黏膜的腺体就将受到持续不断地破坏,腺体数量变少,胃地固有层出现纤维化,黏膜变薄,即发生萎缩的表现,继而发展成为萎缩性胃炎。此时的胃黏膜结构、功能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破坏,这样也就自然增加了胃黏膜发生癌变的风险和可能性。
对于胃炎而言,最为顾及的就是长期、慢性、持续性发生的慢性炎症,如此持续性的损害,会导致胃黏膜表层上皮被其他类型的细胞所取代,胃黏膜的细胞形态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如肠上皮化生,也就是肠道里细胞的样子占据了胃黏膜的位置,即以杯状细胞为特征的肠腺取代了胃黏膜的原有胃腺体,这样的情况也是胃部黏膜细胞发生恶变,形成胃癌的主要原因。
在胃黏膜上皮细胞受到各种损害性因素作用下,这些细胞还会产生不典型增生,这也是上皮细胞受到损伤,再同时发生再生、修复的交替、混杂的过程。如此过度的增生和分化缺失,组织、细胞会发生改变,腺体的结构产生紊乱。对于胃黏膜的萎缩、化生、不典型增生来说,其进一步的发展的结局都是胃癌,这些疾病自然也就成了胃癌的癌前病变,也成了临床诊疗中最需要关注、警惕的内容。
这样说来,不论是临床诊断胃炎,还是胃镜检查胃炎,或者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者是肠化生、不典型增生,都需要引发我们足够的重视,早期实施有益的干预、治疗,定期随诊,早期筛查,将疾病的恶性改变在最早期实施必要的逆转、发现,实施有效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