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触及到了知识的“盲区”,很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朋友们,对于疾病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甚至有些患者“一知半解”,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最后发生关节畸形、功能丧失,令人非常痛心。现结合临床经验,总结最普遍的一些认识误区,希望类风湿患者朋友们尽早规避。
#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删除#
误区1:类风湿因子阳性 ≠ 类风湿关节炎
临床门诊时,经常有一些准备入职的年轻人,拿着化验报告,表情紧张的来咨询大夫,
“我的体检报告提示类风湿因子增高,是不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啊?”;
“医生,我的类风湿因子阳性,会影响我的入职呀”!
很多人认为类风湿因子(RF)阳性就等于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其实,RF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比如说: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等也可能会升高,甚至一些正常人也可能升高。此外RF正常也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我们也经常遇到RF正常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误区2:类风湿关节炎是免疫力差引起的
类风湿关节炎并非免疫力下降所导致,而是身体自身免疫稳态被打破,免疫系统不能正确识别“自己人”,而将自身组织当做“外来者”去攻击,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单纯增强免疫力并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误区3:类风湿关节炎是“不死的癌症”,会瘫痪
一些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或未坚持规范诊治的患者,可能会发生关节畸形、功能丧失。随着风湿免疫学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各类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已经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达标治疗”的理念。只要您在正规医院风湿免疫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密切随访,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得到缓解,跟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快乐的生活。
误区4:类风湿关节炎会不会遗传?我家人都没有,我怎么得了?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介导的,多因素参与,遗传基因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家族成员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其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概率会相对高一些;但并不意味着母亲或父亲有类风湿关节炎,其子女就一定也会得类风湿关节炎。
误区5:老年人才得的病
类风湿关节炎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所有年龄段包括儿童且不论男女都可能得。只是40~60岁的女性相对更常见些。
误区6:洗冷水、或居住的地方比较潮湿引起的
“大夫,我这个类风湿关节炎肯定是因为产后,天天碰冷水,月子没做好引起的……”;
“医生,深圳靠海边,我又住在低楼层,肯定是湿度太大了引起的风湿……”。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为主,多种因素参与的风湿病,包括内分泌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某些特殊病毒的感染等等。长期潮湿阴冷的环境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几率也许会高些,但这仅是其中的一个危险因素,而不是决定性的原因(正所谓外因需要内因起作用)。
误区7:类风湿关节炎就只是一种关节炎,只会引起关节痛而已
类风湿关节炎不仅仅是一种关节炎,还可能影响到肺部、血管、血液系统、寰枢关节侵蚀脱位等,在疾病早期还会出现全身乏力、疲劳、低热等不典型症状,称之为“类风湿病”也许更贴切些!
误区8:追求 “根治”
病急乱投医,到处寻求根治的“名医、秘方”。类风湿关节炎目前还无法完全治愈,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在风湿免疫专科随访治疗。千万别相信任何能治愈的神医神药民间偏方,“只有江湖骗子才敢说能根治”。
误区9:过度担心副作用,拒绝药物治疗
“医生,我肯定不吃激素,激素吃了副作用好大……”;
“医生,你怎么给我吃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这种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呢?”;
“我听隔壁邻居说,西药都会伤肝、伤肾的……”。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在风湿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并定期的随访监测相关指标,副作用的发生率是比较低的,不必过于地担心。但疾病本身不治疗的话,对身体的危害基本是百分之百的。因此,切不可因噎废食,因害怕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使用药物。
误区10:西药副作用大,中药没副作用
罗医生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出身的,我非常肯定中医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承中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有句谚语“人生七十古来稀”,古时候能够活到70岁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什么呢?除了生产力落后导致的吃不饱、穿不暖,以及纷争四起的战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疾病。所以,中医药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方面,是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的!
有些疾病,是西医学的优势病种,另外一些疾病,是中医的优势病种!中、西医应该是互补的医学,而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
一些江湖游医利用患者“西药副作用大”这种心理,以所谓“祖传秘方”、“偏方”来迷惑患者,最终花了冤枉钱,还耽误了疾病的治疗。
其实不论中药还是西药,肯定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但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并严密监测,一般是相对安全的。
误区11:谈激素色变!
很多患者“谈激素色变”,如强的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激素其实是个很好的药物,但是把双刃剑,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是关键。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小剂量、短疗程地使用激素,但一定要联合上“治本”的药物(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各类生物制剂、小分子制剂等),使用激素同时会加用预防激素副作用的药物(如钙片、护胃药)等。在治本药物起效之后,激素就可以逐渐递减、直到完全停用!
误区12:“某某亲戚/朋友用了某药效果不错”,直接“照方抓药”!
风湿免疫性疾病都是异质性疾病,个体华的差异很大,同样是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的轻重不一,治疗上提倡“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张三的方案不一定对李四有效。临床上,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活动度、预后不良因素、有无合并症、患者的经济状况等综合因素去考量,最终选择一种最适合该患者的治疗方案。万万不可生搬硬套!
误区13:使用“青霉素”、“头孢”消炎治疗
门诊时有遇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朋友说:“罗医生,给我挂点青霉素或者头孢消消炎吧,关节痛的难受呀……”。
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不是感染性疾病,青霉素和头孢是抗感染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是没有作用的。
误区14:症状控制后就应停药?
类风湿关节炎目前无法根治,是一种慢性病。在风湿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随诊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可逐渐减量药物,少数患者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有可能慢慢全部停药;但万万不可擅自停药,这将有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进展,引起关节变形残废,甚至影响器官功能而危及生命。
误区15:类风湿不能锻炼,需卧床休息?
急性期:需注意休息。过了急性期,建议坚持适当的锻炼,通过功能锻炼,避免出现关节僵直、肌肉萎缩。
误区16:嫌麻烦,一个治疗方案一吃到底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需要根据疾病活动的变化、治疗效果、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临床经常遇到这类患者朋友:
“医生,我都有在按时按量的吃着你的药,但我的关节怎么一直没有变好?”;
“医生,我一直都在吃某某名医开的药,怎么关节还是变形了?”。
这类患者几年来确实都在吃同样的几种药,因为怕麻烦,几乎没有检测相关指标。定期复查极为重要,治疗有效,可慢慢减少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效果不佳,则需要调整药物。绝不能图省事,一个治疗方案一吃到底!